2011/03/21 00:00

一本雜誌 街友重生路

曾炳鈞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根據官方統計,全台灣至少有三、四千個遊民流浪街頭,為了協助街友回歸到正常生活,光是以救濟模式提供三餐溫飽,終究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治本之道應該是提供街友穩定的工作、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不過受限於政府社會資源明顯不足,所謂的「社會企業制度」幾乎成了街友翻身的救星,這是源自於1991年英國倫敦的制度,一本專門提供給街友販售的雜誌,協助一萬多名英國街友重生,如今這項制度也在台北複製施行,如果您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台北捷運站出入口常常會有人在販賣一本雜誌,他們是一群有工作意願、期盼從社會底層翻身的街友,現在就一起來關心這群街友的一「本」生意經。

  熙來攘往的人潮、急促匆忙的步伐,這裡是臺北東區的捷運站出口,流動的人群當中有個身影,身穿橘紅色的鮮明背心、向路過行人兜售雜誌,由於動作慢、往往還來不及上前開口,眼前的過客早已快步離去,他是侯政宏,三個月前還是外界認定的標準街友,露宿街頭、毫無謀生能力,還背負了一身的債。

  街友之所以會成為街友,總有一段不足外人道的故事,曾經在電視台擔任警衛、看守轉播車的侯政宏,經歷背債、裁員,就此一蹶不振淪為街友,儘管到了這般田地,對於家人他還是報喜不報憂,如今侯政宏仍舊是居無定所,卻找到了一份足以勉強糊口的工作,當一名雜誌的街頭販售員,賣雜誌才短短3個月,侯政宏已經賣出了心得,侃侃而談生意經,最好的紀錄曾經一個晚上賣出30本,最糟的狀況當然是「槓龜」,平均下來一個月可以賺一萬多塊錢,雖然遠遠低於法定最低工資17880元,但因為這份工作,讓侯政宏說起近來的生活轉機,神情愉悅、充滿了自信。

  年近70的王曉萍跟侯政宏一樣,同樣選擇在人潮多、精品店林立的捷運站口推銷雜誌,不過他的人生際遇比起侯政宏精采得多,年輕時代當過船員、走遍了世界各地,見識大風大浪,回憶30年的跑船生涯,王曉萍的表情頓時充滿神采,船員證上每一個戳記代表王曉萍的一段異國旅程,站在貨輪旁的合照是王曉萍英氣風發的印記,只是往事如夢,退休後的王曉萍人老、背駝,還得撫養老來得子的年幼子女,為了扛起家計,早該頤養天年的王曉萍經歷求職碰壁的一連串挫敗後,最後嘗試在街頭販賣雜誌,生命終於看見了曙光,簡單的一句話只求一個工作機會,對於打算回歸正常生活、期望從社會底層翻身的街友而言,卻是最真實最貼切的心情寫照。

  根據統計,5年來全臺街友人數一直維持在3千多人,去年街友總數是3千8百多人,不過這個數據僅是內政部主動查報或是被動受理的冰山一角,礙於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有限,近年來有心人士積極推動所謂的「社會企業制度」,這是將商業跟公益相互結合的運作模式,在臺北捷運站周邊賣雜誌的侯政宏以及王曉萍,就是社會企業制度的受惠者,這是源自於1991年英國倫敦發行了一本專門由街友販售的雜誌,就此幫助大約1萬名的英國街友獲得重生。

  李取中是雜誌社的靈魂人物,創刊近一年來,每一期月刊都在這六坪大的空間裡誕生,屈指可數的員工正在為下一期的主題傷透腦筋,為了實際了解這本雜誌的社會企業模式如何運作,我們不只深入探訪雜誌社,也前往位於華山藝文特區的發行站實地觀察,有工作意願的街友不必擔心身無分文、沒錢批貨,頭一次可以免費獲得

十本當期雜誌、等於手頭上擁有1千塊的資本,一旦將雜誌賣完變現,就可以再回到發行站批貨,讓街友在經濟獨立上產生良性循環。

  這是社會企業的精神,問題是街友真的可以成功翻身嗎?小Y是這家燒烤餐廳的經理,不過幾年之前他是在臺南流浪的街友,因為創業失敗、加上了高額的借貸,逼得小Y決定逃避、一走了之徹底自我放棄,回首不堪的過往,小Y留下男兒淚,最後他聽從資深街友的勸告、結束了半年的街友生活,回到臺北勇敢地面對債務問題。

  已經到了月底了,大家都要等著拿新書,天黑風寒,回到捷運站口,看到侯政宏仍堅持著工作崗位,因為這是得來不易的工作機會,也是終結街友生涯的唯一機會,下回如果您在捷運站碰到他們,即使不買雜誌也至少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眼神、溫暖的微笑。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