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汎瑜 許中熹 報導 / 新竹縣
有一群人,她們在尖石山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她們是為後山奉獻心力的女性部落工作者。上個星期,我們帶您看到,有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回到原鄉,幫老農推展有機農業,還有泰雅族的總鋪師,用美食行銷部落。今天採訪小組的鏡頭,要繼續深入尖石鄉高山部落,帶您來看,正在和時間賽跑、搶救部落生態文化的小小螢火蟲「芭翁」,芭翁原本是一位幼兒園老師,但是她看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嚴重流失,決定回到山上,展開搶救生態和文化的工作。同樣在後山默默耕耘的,還有一位小天使「彥蓉」,她每天都開著貨車,穿梭在山頭、關懷照料部落裡的老人家,而有了她們,後山也總是灑著陽光和希望。
站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山頭,泰雅族的阿棟牧師,正在幫都市來的記者向祖靈祈福,希望這趟行程平安喜樂,因為,我們即將跟著小小螢火蟲「芭翁」,展開一趟生態採集之旅,「芭翁」,這個名字泰雅語的意思,正好是螢火蟲,樹林裏,馬路邊,甚至險峻的山崖旁,幾乎都有她的足跡,一邊採集植物,一邊請教部落耆老,為了建立泰雅族的生態資料庫,幾年來,芭翁已經走遍新竹、宜蘭、和南投的高山部落。
芭翁想搶救部落生態,為族人留下紀錄,但這項工作得和時間賽跑,因為老人家不敵歲月,很多知識都來不及留下,芭翁真正感受到危機,是在母親中風以後,這天陪著芭翁的耆老,正是她70多歲的爸爸,老人家處處展現智慧,身手更是敏捷,採集一大籃的綠葉,芭翁回到工作室,還得用報紙包好準備裝箱,要寄給台中科博館的植物園專家進行鑑定,才能準確的登入資料庫。
今年五十歲的芭翁,原本是幼稚園老師,因為先生外遇家庭破碎,她決定帶著孩子回到部落,為了讓泰雅文化傳承下去,芭翁年過半百還去學電腦,地圖上每個密密麻麻的小點,她都實地調查出泰雅族的古老地名,從社區營造、經營合作社、到搶救文史生態、芭翁正在以她的足跡,努力為族人寫歷史。而想用微弱的光芒照亮部落,原鄉的奇女子還有她。
提著民生必需品,走進破舊黑暗的鐵皮屋,她是彥蓉,溫暖的問候、和爽朗的笑聲,在漆黑窄小的屋裡、彥蓉彷彿為大家點亮了一盞明燈,她是公益團體發起原鄉活泉計畫,負責關懷照料部落老人的在地工作者,每天開著小貨車,彥蓉得穿梭在不同的山頭,因為她一個人,就得照料60多位部落長者,聊天探視、餵飯洗澡、有時還得宋老人家去看病。
怎麼會願意接下這份辛苦工作,其實是因為,彥蓉曾經在照料公公的過程,看到老人家的寂寞和無助。年輕人下山工作,留在部落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彥蓉繞了一座山頭探訪的這對老夫妻,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破舊的房舍,在上次颱風過後,仍舊沒有人幫忙修理,為了生計,74歲的阿公甚至得拄著柺杖,在將近80度的陡坡上冒險為果園除草。
彷彿是親生的女兒,終於回家照料年邁的父母,這天彥蓉和阿公頂著藍天,一起除草的景象,既讓人覺得心酸,卻也格外動人,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為什麼大家都叫她是「部落的女兒」,年輕時,也曾離鄉背井,但現在,尖石後山是她們的家,在彥蓉和芭翁心中,這片青山,這片土地,遠比繁華閃爍的城市更為美麗,也更為溫暖,因為這裡是原鄉,她們永遠的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