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恩 林信辰 張書銘 報導 / 台南市
台灣面臨十年大旱,全台被迫停灌休耕超過4萬3千公頃,但惟獨在台南,超過半數以上水稻田,仍然正常供給灌溉用水,主要的原因,全靠一群由農民組成的「掌水工」。藉著人工管理水路,成功省水,扭轉了台南休耕宿命。繼續是我們的「大旱來襲系列報導」。
水庫乾涸,稻田乾裂,這是現在的台灣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的世紀大旱。面對不斷上演的缺水危機,農民除了得看天吃飯,還得自力救濟。來到台南的六甲,眼前的水稻田,正在進行一期稻作,插秧前的前置作業。南臺灣久旱不雨,從去年八、九月水情就拉警報,不過唯獨在台南,超過半數以上的水稻田仍然持續供灌,而這背後全靠農民組成的掌水工。
起源於1930年,日治時期的掌水工制度,至今由嘉南水利會,以一天750元,雇請農民,四人一組,每人得負責最少30、最多70公頃的灌溉區。平常除了得調配灌溉用水、巡視水路,還得維修責任區內的給水路,人數高達兩千人。像他,64歲的張盛強,就是位資深掌水工。十多年來,張盛強總得穿著雨鞋,在灌溉水路中來回巡視。尤其當大旱來襲,除了自己的水稻田要顧,掌水工的工作量自然比平常來得更多。
透過掌水工們自主管理,省小水,留大水,確保農田永續經營的方式,更值得其他嚴重缺水的縣市效法,扭轉休耕宿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