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跨『越』鴻溝30年」 從心認識 看見新二代崛起

李宜庭 陳璽鈞 報導  / 台北市

越南新二代,除了在台灣還有一群孩子是在越南讀書長大。1996年,胡志明市台北經貿辦事處經過多方努力,在這裡創辦了一所台灣學校。每天早上升國旗唱國歌,有的學生是當地的台商子女,有的是台越跨國聯姻的第二代。

而近年來,更吸引了日本韓國許多家庭把子女送到這裡,希望孩子從小學中文和世界接軌!

小學的團體教室裡,投影幕秀出亞洲地圖,老師以外婆家為主題,詼諧的互動教學,讓小朋友認識東南亞民情,因為這群孩子大部分都有個共通點,寒暑假要回外婆家,得搭上飛機跨海探親。

從鴨仔蛋等異國料理,巧妙拉近他們與另個家鄉的距離。新二代人數持續增加,幾乎快要逼近整個新竹市或宜蘭縣的總人口,也間接抒緩台灣社會生育率下探的問題。

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18年底,新二代總數逼近41萬人,而正在就讀國中小的學生數有18萬1千多人,其中父母親有一方是來自越南的新二代有多達7萬2千多人,佔了將近二分之一。

位在新北市土城的頂埔國小,全校一共有895位學生,而新二代有150位,而越南新二代為最多數,一共有45位,佔了三分之一。

週二母語日,教室裡傳來琅琅的異國語言,頂埔國小從2014年開設越南語課程,這天上課的是五年級班。仔細觀察,新二代與台灣學生相處融洽、不分你我。

這群小小新二代,活潑、正向、勇於發言,挾著母語優勢嶄露頭角,用傑出表現顛覆以往刻板印象,競爭力不容小覷。而有位小女生在其中,十分引人注目。戴著越南傳統耳環,在同齡小朋友間特別突出。翁允甜在學校裡,品德、學業、才藝,樣樣拔得頭籌。她的言語間流露出對媽媽的驕傲,體貼媽媽開早餐店賺錢辛苦,整理房間、掃地拖地,小小年紀一手全包。這是現在新二代,普遍被看見的特質,自制力高、早熟又懂事。母女間的親密互動、對越南的熱愛,感受得到現在新二代的自我認同。滿桌的獎狀、獎盃,是允甜跟哥哥優秀的證明,擁有雙重血緣、語言優勢的資產,十年後進入職場,將成為台灣棟梁。

看見新二代的重要性,108新課綱,新住民語已是語文領域的必選修課,全台小學都得實施,包括越南語在內一共七國語言,培訓超過2千名老師,投入上億元成本。新南向、新理解,新二代成為台灣走向世界的優質尖兵。不過,時間回溯到三十年前,這些新二代並非一路順遂。

深邃大眼飄逸長髮,她是東吳大學政治系的劉千萍。她和身邊的3位同學都是「混血兒」,但媽媽來自東南亞,她們從小承受著異樣眼光。

課堂上大方分享媽媽的家鄉是越南。這是劉千萍童年時期不曾有的經歷,一種難以啟齒的血緣認同,是那個年代的新住民和孩子共同的記憶。

上大學,劉千萍才開始學越語,辦活動、探索母親的家鄉文化。2018年,更飛越2千多公里回到越南拍紀錄片,用自己的視角訴說3位台灣新二代、踏上尋

2016年,劉千萍當選課程審議委員會學生代表,參與台灣的教育改革,為「新住民母親們」發聲。劉千萍即將踏出校園,已經錄取台大國發所的她,希望透過更多的社會參與及拍攝紀錄片,打破台越隔閡,關注移工議題。

台灣號稱的多元,其實仍舊薄弱,社會不友善,曾讓他們對自己身分難以認同,不禁想問,當一個台灣人為什麼這麼難?

新二代還面臨另個難題,跨國婚姻離婚率高,孩子有的被送回越南,也有人輾轉台越兩地,對他們而言,最欠缺的正是銜轉教育,但無論在哪裡的新二代,培力都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三十年的標籤褪去,社會逐漸看見新住民之子他們不但優異,而且與我們無異。拿掉有色眼鏡,重新學會欣賞這些與我們同根的台灣孩子。「你是哪裡人?」,不必再二選一,也不再是個令人害怕的問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