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庭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台灣推行限塑政策17年了,不過,相較許多歐洲國家,仍得再加把勁!以塑膠袋為例,丹麥每人每年,平均只使用4個塑膠袋,而在台灣每人每年平均仍使用約660個塑膠袋!如何改變民眾習慣,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呢?新北市的三峽正啟動一項創新實驗計畫,社會企業團隊「甘樂文創」,招募民眾捐出舊衣,交給社區媽媽改造成環保提袋,並和當地店家合作推出「租借環保袋」的服務,更積極的做法,能不能持續發酵,帶動更多人一起落實環保呢?一起來看。
買早餐、買飲料、買便當,都得用個塑膠袋裝,在台灣,這是許多人的日常。採訪團隊在台北市區的十字路口,攝影機一架設,鏡頭就捕捉到不少民眾,手中都提著塑膠袋,有的人一手就是三個起跳!塑膠袋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遭每個角落,喊了多年的「減塑行動」,你我做到了嗎?
換個場景,實際走一趟菜市場,有人推著購物車出門,但裡頭少說兩個袋子起跳。水果攤大把袋子放在攤位上,讓顧客自己裝,蔬菜攤這一位客人買三樣菜,就得用掉四個塑膠袋!
儘管民眾有減塑觀念,但遇到突發行程,或忘了帶環保袋,還是不得不用一次性塑膠袋。根據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推估,全台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在2002年推動減塑前,高達200億個,隨後逐年減少,2018年再度推動擴大限塑後,推估年平均塑膠袋使用量為155億個,儘管如此,台灣人每年平均仍使用約660個塑膠袋!
像這種一次性塑膠袋隨手可得,高度便利性是讓許多人改不掉使用習慣的原因之一,在台灣,各界在限塑這一塊都還持續努力當中,不過以2018年的資料為例,台灣的塑膠袋回收量是有8千5百多公噸,換算成塑膠袋個數,是大約有26億個,回收量只有將近六分之一。
歐洲是減塑環保政策的先行者,其中,限塑模範生丹麥,每人每年平均只使用4個塑膠袋;愛爾蘭每人平均僅用10多個塑膠袋;而近年跟進限塑的德國,塑膠袋使用量也控制在每人年平均為45個。相較之下,台灣仍得加把勁,要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減塑,還能怎麼做?
位在新北市三峽的甘樂文創,是一群由返鄉青年組成的社會企業團隊。就怕海洋變成垃圾戰場,創辦人林峻丞推動三峽河淨溪活動已經將近十年,但淨溪速度比不上撿拾的垃圾量。他們近期再度發想,從源頭做起,將減塑計畫,結合無處可去的舊衣餘布,成功將垃圾翻轉為共享資源。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有時候我們去市場買東西,才發現自己包包裡面,那個購物袋忘了帶,或者放在家裡,很不方便,又不得不只好跟店家,拿一個一次性的塑膠袋使用,所以那時候就在想說,如果店家可以提供我,就是提袋租借的服務,這樣也許我就可以不用去使用這種一次性的塑膠袋,那有沒有可能做這件事情。」
林峻丞從發想到執行,只花了兩個月時間,而這項社會創新實踐的「913舊衣循環共享提袋計畫」,串連當地社區、店家一起加入,從2019年9月起、成功在三峽地區逐漸發酵。
有文創團體創意發想,推出舊衣改造提袋計畫,由社區媽媽將這些招募來的衣服,修改成環保提袋,並跟當地店家合作,提供給民眾租借,我們實際帶了一袋舊衣服,來看看她們怎麼做。裁量、車縫,短短不到五分鐘的時間,經過社區媽媽的巧手,一件夏日長裙,立刻就能變身成環保手提袋。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像民眾到我們共好的店家,去消費的時候,那你可以跟店家提出,要租借這樣的提袋,那每一次提袋租借,就是付20塊押金,那下一次要歸還的時候,店家就會退還你20塊,就是無償的租借,那當然我們現在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店家一起加入這個計畫,所以當你在這家店借了,你可以在另外一家店還,就是甲地借乙地還。」
不同的版型的衣服,就能做出不一樣造型的購物袋,既環保又實用。快時尚風潮造成衣服一次性丟棄,儘管回收了、但也因為過量而無法處理。近年全球廢棄物排名,汰換掉的舊衣物都名列前茅,台灣每年平均丟棄的舊衣也超過7萬公噸。以20元押金租用舊衣袋、循環使用,創新想法實踐到日常生活,甘樂文創讓大家看見,減塑也能很新穎!
民眾向當地社區募集不要的舊衣物,而包括舊衣回收場也會主動提供無法消化的衣物,甘樂文創「舊衣變提袋」計畫,加入循環經濟概念,賦予舊衣延續使用的機會,達到減少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同時也融入地方創生理念,為在地帶來工作機會!
社區媽媽 林玉仙:「其實峻哥我很早就認識了,因為我心裡很佩服他,所以我就很支持,而且這個工作又是非常有意義,他用支薪,我說你不綁我的時間,我能做我就來,那然後因為他知道我家境也不是很好,所以他一直堅持要付我時薪,後來我就答應了,因為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我們找社區媽媽來車縫,所以她也會有收入,那同時提袋提供給店家,讓店家借給消費者來使用,那所以讓這個提袋,在社區裡頭是循環的,那透過這樣的方式,也讓民眾在購物消費的時候,是可以也一併也扶植這群社區媽媽,還有工作就業的機會,在思考這個913循環共享提袋,其實當時遇到最大的難題,就是這個提袋的循環機制,然後怎麼樣能夠讓它有一個,很好的一個平衡,因為我們希望提供給社區媽媽工作,但是又希望民眾在使用提袋的時候,是他不會覺得好像需要花錢。」
健康餐飲店店長 周定豪:「就是我們這邊的客群是以學生為主,那他們可能學生都不會有帶手提袋的習慣,我覺得最大的幫助就是,降低我們提供紙袋的這個成本,因為這是一定的嘛,當民眾越來越多人使用環保袋的話,那相對來講,我們紙袋的供給性,或者這個需求性也慢慢地變少,那我們以後要是能完全不用這個紙袋那當然最好,一方面對環境好,一方面對店裡的狀態這樣也好。」
目前在三峽區的北大社區、三峽老街,包括健康餐飲店、文具店、運動用品店、服飾店等等,共有12家店家加入合作計畫,提供提袋租借服務。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它是一種共好的一種循環,那每個人都需要盡到一點責任,那民眾在使用的時候,把提袋洗乾淨再還給店家,所以如果有汙損的話,它可能就要扣10塊錢這個押金,本來押20塊,就扣10塊錢,有些店家是覺得,還是會有一點點不方便,因為他等於要去管理這個提袋,那我們就希望說,真的可以找到對環境共好,有這樣的理念的店家一起加入,我覺得第一個階段就是先讓更多店家加入進來,然後慢慢去影響這一些還沒有加入的店家。」
有環保理念的民眾並非少數,並透過共同維護,讓舊衣袋能在社區間友好流通。而從小孩到大人的衣物,都能分別製作出不同大小的環保袋,正好因應不同屬性店家的需求。文具行老闆娘 曾小姐:「基本上我覺得它的理念真的很棒,就是它可以利用一些我們不需要用的衣服,然後做成提袋,然後又可以免費地供應給需要的顧客,然後需要的顧客他拿完東西之後,其實他的塑膠袋,不用的話也是丟掉,不然就再拿來裝其他垃圾,其實這都是一個多餘的動作,那如果說這個布料的提袋,可以讓它一直在持續使用,其實對整個大環境是很好的。」
服飾店老闆娘 方小姐:「(以後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可以啊,因為我會盡量,就是讓客人來知道這件事情,然後我們這一條街也有其他店家會響應,那我覺得如果說隨時都可以租到,或者是說可以歸還的話,我覺得意願應該會比較高。」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甚至於說未來你在台北,你可能到台北出差,南部人到台北出差,那在台北買一個東西,提袋借回去了,你可能可以在高雄,在屏東的合作店家也可以歸還,那它是更方便的,希望這個點能夠佈及到全台灣各地,我們也希望國外也能夠有其他的國家,也來台灣把這個計畫,帶回去他的自己國家來推動,就像台灣其實有很多的計畫,是從國際看到其他國家在做的時候,我們把那些計畫帶到台灣來,那我希望說我們在台灣的計畫也能夠影響到其他的世界。」
要徹底改變台灣消費者長年使用塑膠袋的習慣,大幅降低塑膠袋的氾濫使用,肯定還有不少難關要闖。不過,林峻丞保持信心,並期盼「913循環共享提袋計畫」,目前從社區做起,未來更希望能推行到全台,甚至擴大到世界各地。
人類高度使用塑料,造成地球沉重負擔,在全球諸多國家與環保團體,都在設法限塑、保護環境的同時,台灣也沒有缺席。除了政府之外,青年團體愛護地球、從自身做起,把環保理念帶入日常生活,盼透過循環共享方式,尋求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之道。因為惟有將環保意識扎根在民眾心中,才能吸引全民為居住的世界盡一分心力,共同維護唯一的地球。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我覺得這是全民運動,就是在每個人生活當中,每個人都盡一點力,那這個環境就會更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