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鯨豚 送牠們回家 |為海而戰系列報導|華視新聞雜誌

李宜庭 採訪/撰稿 羅哲超 施幼偉 攝影/剪輯  / 基隆市

每年的六月八號ˋ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大地的搖籃是生命的起源,蘊藏了豐富的天然資源。海洋也是風雨的故鄉,是地球天然的氣候調節機器。華視新聞雜誌特別製作「為海而戰」系列報導,首先要帶您來關注鯨豚保育的重要課題!

您知道嗎?全世界的鯨豚大約有80種;而在台灣附近海域,就有30多種的鯨豚。因此,守護鯨豚,在台灣的我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光是2019年一年就有多達150隻鯨豚,擱淺在台灣的海岸,而人類救援成功的存活率卻只有一到兩成。為什麼鯨豚擱淺的案件逐年增加?專家分析,海洋汙染、生病感染、甚至漁業的衝突,都是摧殘這些海洋生命的主要原因。華視新聞團隊特地前進台南、桃園和基隆,全程記錄第一線保育人員搶救鯨豚的動人畫面。

小抹香鯨呼吸急促、緊張地拍打尾鰭,身上布滿滾上岸時被礁石割傷的傷痕。好不容易成功搬動了,但這只是第一道難關,沿途還必須持續用海水替牠淋水保濕,關鍵就是要確保在過程中,牠不會自主停止呼吸、斷送性命。

耗費七個小時,救援人員終於將小抹香鯨送上車,緊急後送到基隆八斗子漁港急救站。歷經顛簸路程,小抹香鯨靠著超強生命力撐了下來,志工替牠取名為小抹茶。抽血檢測後,發炎指數沒有異常、情況穩定,救援團隊這才鬆了一口氣。

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專員郭祥廈說:「牠的確身上有一些舊傷,可是對於鯨豚來說,這些傷並不致命,這一隻的活動力算是比較好的,那至於牠為什麼擱淺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要先把牠,帶進來做一些檢查」。

時間往回推,另一波救援也在南部展開!從4月25日到5月3日,成群小虎鯨出沒高雄港邊和嘉義布袋近海,總共17隻小虎鯨擱淺,最後只有一隻受困消波塊的小虎鯨獲救,一隻回到大海,其他無一存活,經過解剖,確定死亡原因、是急性感染。

獸醫師陳怡樺說:「牠是在就是卡在消波塊,然後被救上來的,同一批擱淺的小虎鯨死亡的,牠們的肺部都有問題,這一隻也不例外,牠的肺部是有感染的狀況,所以我們持續地在給牠用藥」。

獸醫師灌藥、餵食,志工日夜輪班、24小時帶游復健,小虎鯨獲救一個多月恢復順利,進食量從三公斤達到標準七公斤。

成功大學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說:「有時候進來的海豚,大概需要開嘴去,塞牠餵食的方式,那所以說牠有辦法去追食物,其實這是一個還不錯的現象」。

在台灣,每到四、五月就會出現小虎鯨集體擱淺,專家分析,可能跟人為侵擾有關。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說:「四、五月的集體擱淺,已經在過去十年來,都是集中在台南跟高雄,這些小虎鯨的身上有很多的疾病,這些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但是我們認為這些疾病,都是一個結果,就是前面要有一個原因,造成牠的整個群體的走偏方向,然後讓牠們的食物上面,可能還出現缺乏,這就是我們認為應該是跟人為的軍事活動這些是有關係的」

2020年,一隻巨大藍鯨的殞落,彷彿為台灣的鯨豚保育敲響警鐘。牠是現存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生物,但生命的最後一刻,卻擱淺在台灣東海岸,被漁網纏住的身軀,震撼保育員的心。

4月初,一隻瑞氏海豚也擱淺在蘇澳海岸,搶救後一度復原,志工們還替牠取名愚蘇,但三天後卻因為心臟病死亡。5月1日,桃園一隻糙齒海豚活體擱淺,不到兩天就死亡,解剖後保育人員在牠的胃裡,發現了塑膠垃圾,令人不捨。這樣的悲劇,人類難以卸責!

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李宗翰說:「去年在花蓮那邊,也有一隻喙鯨媽媽,我們在海上幾乎不會看到的,但是卻看到牠躺在沙灘上,結果我們真的剖開的時候,發現牠肚子裡面,大概有30幾公斤的塑膠袋,但是完全沒有食物,而且我們居然在牠子宮裡面,發現一隻很大的胎兒,所以這很明顯是我們人類造的孽」。

根據統計,台灣鯨豚擱淺數字逐年上升,2019年、一共150隻鯨豚擱淺,是歷來最高的一年,但今年數字更不容忽視,截至5月26日,全台鯨豚救援通報就多達91起、共103隻擱淺,早已超過去年的半數,很可能再創新高。而在擱淺個體中,往往救活的比例只有一至兩成!

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李宗翰說:「海洋塑化物的汙染是非常可怕的,不管是看得到的,甚至是塑膠微粒你看不到,還有更可怕的有機汞,甚至是多氯聯苯,然後現在還有很可怕的,我們在清潔劑,或者在美容用品裡面,可以看到奈米銀,也出現在鯨豚的神經系統裡面,那這都會對牠們造成很大的災難,可是我們卻渾然不覺」。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說:「船隻的噪音以及船隻的撞擊,這兩件事情,海豚是靠聲音在海裡面生存,所以當噪音很大的時候,牠身處的環境上面,就品質就不會太好,那甚至在國外還有其他研究發現說,當噪音很大的時候,海豚被船撞擊的機率就會提高」。

而除了海洋汙染、生病感染,漁船衝擊以及漁業誤捕混獲,都是造成鯨豚擱淺死亡原因。漁民與鯨豚之間的衝突,又該怎麼解?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說:「(鯨豚)牠身上有一些切割的傷口,甚至是直接被人類,切除尾鰭或者是胸鰭,或者是背鰭的這些證據,都不是漁民故意要去捕捉這些海豚,而是在漁業作業的時候,不小心這些海豚就被魚網纏中,然後死亡,這樣子的混獲可能一年喔,會有數千隻海豚,是因為這樣子死亡的,(美國規定)如果你想要,外銷漁獲到美國,你必須要提出一個證明,就是你的漁業方法,是有在減少這個海豚的混獲的,藉由這種貿易上面的制裁,讓全世界的這個誤捕或是混獲,這個狀況可以好好地被管理」。

海洋瀕臨危機,提醒我們必須正視鯨豚之死!第一線的救援者,人稱象哥的郭祥廈,致力搶救鯨豚已經15年。

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專員郭祥廈說:「我們現在在做的這件事情,不能說是救援,而是只是一個贖罪,或者是一個扳正過來,也就是說我們把人類所造成的變數,盡量去弭平盡量去消除,然後動物牠就會自己找到出路,我們把地球搞成這樣,我們要把它平衡回來」。

楊瑋誠,則是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更是全台少數的鯨豚獸醫師;李宗翰正職工作是保險業務員,卻有個鯨豚夢。除了搶救生命,他們更想解開鯨豚的死亡之謎。

楊瑋誠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VS.李宗翰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你看牠說:「就從這樣這樣撞過去,因為船體是尖的弧形的,你這樣過來,通常是牠上來換氣,鼻孔在這邊嘛,然後正要下去,弓起來的時候碰一下」。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說:「會擱淺上來被你看到的海豚,不只是急診室的海豚,而是那種嚴重到可能,瀕臨死亡的海豚才會讓你看到,為什麼我們這些動物死亡率這麼高,你還要繼續做救援,那能夠支持我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如果你可以救援這些,你可以在牠們身上學到很多很多的經驗,有一天如果有一個瀕臨絕種的海豚,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可以幫助牠」。

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李宗翰說:「對我們來說,我們一輩子在追求的,就是我們對這個動物的熱愛,這些鯨豚救援都一直在,提醒我們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究竟對海洋做了什麼,那為什麼是牠們,來承受我們人類的錯誤呢,那我們對海洋的資訊也不夠多,我想真的有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跟資源去好好的研究這一塊」。

而台灣的海洋保育,還可以怎麼努力?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說:「更多的大規模的這種,海洋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國民教育的部份,我覺得已經進步得非常多,那我覺得下一個要做的,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部分就不會是,只有單純認識什麼是鯨豚了,而是怎麼樣去研擬保護牠的方法」。

一場動人的救援即將畫下句點,小抹香鯨健康穩定,保育人員成功送牠回家。看著小抹茶在湛藍大海、自在的那一刻,所有人也深深期盼,牠不要再回來。鯨豚的生與死,帶給台灣生命的省思,也是一門最寫實的生態課程,警醒著你我、人類與海洋生物必須設法尋求共存、達到永續,海洋保育、已經刻不容緩!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