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海廢 讓海洋呼吸|為海而戰系列報導|華視新聞雜誌

陳璽鈞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基隆市

搶救鯨豚迫在眉睫,其中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必須降低海洋汙染!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有一千萬,到兩千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而四面環海的台灣,清理出來的海洋廢棄物,一年就高達一萬三千多公噸。塑膠垃圾已經成為海洋最大的災難,不僅威脅到所有的海中生物,更將透過食物鏈,危害到人們的健康。

為了回復乾淨的海洋,台灣有一群潛水愛好者深入大海,自願當起海洋的清道夫。此外,全台灣也有兩千六百多艘,漁船和觀光船,自發地組成環保艦隊,打撈海漂垃圾。這群潛海戰將和環保艦隊,共同組成的淨海大聯盟,如何守護珍貴的海洋資源,為海而戰,繼續帶您來關心。

海水蕩漾捲起朵朵浪花,載著一船潛海戰將,遊艇由港口出發,駛向遠方大海。基隆救難協會總教練王銘祥(活塞)說:「什麼叫訓練,就是要下水看,看完之後回報,海流海況能見度」。

發號司令的,是潛水資歷超過25年的活塞教練王銘祥,也是基隆救難協會成員,這一趟是協會的水中訓練,同時還有一個超級任務。

基隆救難協會總教練王銘祥(活塞)說:「我們都是透過,有很多潛水朋友過來,他們看到說有網子,然後他來回報我們,因為救難協會這些兄弟,他們平常在訓練的過程中,就是摸沙就是找東西,他們這一塊是滿強的」。

基隆救難協會隊員王欽淋說:「大概10到12米左右,我們上次下去大概這一區塊」。

隊員全副武裝,揹起20公斤的氧氣瓶準備下水,目標割除大型廢棄漁網,清除海底垃圾。

潛水團隊成員說:「30分鐘上岸,OK囉來下水」。

記者陳璽鈞說:「今天我們跟著,救難協會的潛海戰將們,來到這裡是番仔澳灣,可以看到海面上,已經有一些漂浮的寶特瓶,今天他們還要潛下去,看看究竟有多少海底垃圾」。

帶著防水鏡頭,華視採訪團隊也潛入海面下探索,魚群在礁石間恣意游,眼前的藍色世界神秘動人,但穿過岩縫,景象開始變調,棄置已久的漁具皮繩勾在礁岩上,潛水員花好大功夫才移除,甚至在海底發現船錨,但搬運困難,只好暫時擱置。

悚目驚心的場景,出現在台灣沿海各個海域!漁線漁網纏繞,珊瑚礁彷彿遭受禁錮,塑膠垃圾成為一片蔚藍中,最刺眼的畫面。海中的廢棄物,有的是人們隨手亂丟,有些是近海的掩埋場處置不當,垃圾隨著河川流入海中,甚至還有船隻,直接將船上垃圾往大海扔。2019年海保署發出召集令,號召各縣市的潛水好手,加入淨海行列,2020年3月底,全台招募人數已超過1800人。但其實早在20多年前,活塞教練和同伴們,早就投入守護海洋行動。

基隆救難協會總教練王銘祥(活塞)說:「陸上有一些清潔人員,會去做清掃的動作,可是海裡面並沒有這些人,只有靠一些這些專業的潛水人員,我們下去看到的一些寶特瓶,還有一些廢棄漁網,這一些如果你今天,不去把它撿起來,它永遠在那邊,可是當你把它清除之後就不見了」。

任務結束潛海戰將們,陸續滿載上船,從海底撈上來的「戰利品」,除了寶特瓶鋁罐,還有機械用的皮帶,以及布滿海藻的鞋子,海廢垃圾無奇不有。

潛水導覽員JOE說:「我們以前清過那個漁港,漁港裡面連廢車都會出現這樣子,每個地方垃圾都不一樣,反正地上不要的,都統統扔在水裡」。

基隆救難協會隊員葉仲傑說:「就是你從海面上一出來,然後連頭上都是垃圾這樣子,就很誇張,也是都是喜歡海才會來這邊,有時候看到太多垃圾,也是覺得說怎麼會這樣子,覺得一個垃圾就應該,留在垃圾場就好啦,怎麼會就是堆在海裡面」。

基隆救難協會隊員詹超程說:「海洋是大家的,那看到這麼多的垃圾,破壞它的生態,其實我們看起來,非常非常地心痛,那我們在協會在訓練之餘,都會不遺餘力的,就是把一些海洋垃圾,盡量把它給搜集起來,把它帶上岸」。

愛海的潛水人,不忍絢麗深藍的海底世界,被廢棄漁網瓶罐垃圾取代,化身海洋清道夫,搶救瀕臨危機的大海,而守護藍色國土的淨海勇士們,不只潛海戰將,還有環保艦隊。

觀光船導覽人員說:「那我們隨著這個船隻慢慢出發了,那其實這邊有一塊沙洲,這塊小沙洲有個名稱,叫做相打地(鬥爭地)」。

嘉義東石以養蚵聞名!隨著海浪起伏的疊疊蚵棚下,是不少蚵農賴以為生的珍寶,但保麗龍組成的蚵架,不時造成汙染,嘉義縣長翁章梁親自領隊,帶著五艘觀光船組成的環保艦隊,出發到外傘頂洲,清理海漂廢棄物。

頂著驕陽和強風,遊客也總動員幫忙撿拾海漂垃圾,外傘頂洲位於嘉義外海,是台灣沿海最大沙洲,面積大約100多公頃,美麗沙灘是著名觀光景點,卻也是垃圾的天然掩埋場。

環保艦隊成員余先生說:「這個是我們的蚵棚,我們蚵農養蚵的蚵棚,在地一些蚵農,他的蚵棚壞掉了,壞掉後被水沖走掉下來,變成漂流到這邊」。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說:「整個蚵棚大概有兩個,很重要的垃圾物,一個是保麗龍,因為你讓它浮起來,所以我們要求它必須要包覆,那第二個蚵棚會壞掉,所以我們有所謂的相關的獎勵回收,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保持,海洋海域的這個環保,二方面又可以維持,我們漁民相關的生計」。

採訪這天共有240人響應淨灘,清出1300公斤海漂垃圾,其中將近四成是塑膠廢棄物,其次是玻璃瓶類,從外觀判斷,不少來自鄰近國家,台灣四面環海,受到洋流、黑潮和季風影響,更容易成為各國海洋垃圾的匯集地。

環保艦隊船東陳進明說:「人家來坐船會要一個塑膠袋,去外傘頂洲撿一撿,他就拿回來放在船上拿回來,(一趟)載回來最少差不多,有50公斤到100公斤」。

記者陳璽鈞說:「想要參加環保艦隊其實很簡單,不只是觀光船載著遊客去淨海,漁船也是重要的一分子,因為他們在打撈漁獲時,可以常見海漂垃圾」。

環保艦隊船黃慶和長說:「有的像我們出海,我們在海上會用到一些垃圾有的沒的,我們也是把它撿回來,你要看個人的觀念如何,有的他也是不會拿回來,他就直接把它丟下去,但是你丟下去,改天在這附近(捕魚)作業,也還是會被弄到,海被汙染了,往後我們要捕魚,我們就沒得捕」。

台灣光是2019年,就清除超過13,056公噸海廢垃圾,數量最多前三名,分別是將近六成的無法分類廢棄物,三成二的竹木類。2020年海保署結合,潛海戰將和環保艦隊,推動淨海聯盟,集結眾人力量,共同維護海洋環境。

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說:「如果這樣子一個趨勢,我們沒有去做一個改善,或者是處理的話,也許到了2050年,海裡面的垃圾會比魚多,其實對於糧食安全,也是一個衝擊」。

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說:「呼籲大家可以從源頭去減量,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那另外有看到一些,漁網跟漁具的部分的話,我們在思考去推廣包括,漁具的一個回收,跟再利用的部分」。

基隆救難協會總教練王銘祥(活塞)說:「源頭不管理永遠真的撿不完,包括我們的漁民,他們出海之後,把整包的垃圾,包一包就丟往海裡面,這個我常常看到的,那希望海保署這一邊,我們來做源頭的管制,而不是花了那麼多的人力,在我們的有限資源下,去清除這些海洋垃圾,其實海洋垃圾全世界,永遠都清不完」。

深沉遼闊的海面下,覆蓋著地球80%的生物,大海供給營養與能量,更是氣候調節的重要關鍵,人類為了一時便利,讓環境生態,付出沉痛的代價。如今一群淨海勇士,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對大海的熱愛,但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從個人做起改變習慣減量垃圾,才能緩解海廢浩劫,讓海呼吸與海共生共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