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燒 企鵝要買冷氣機?|我的現在 你的未來|華視新聞雜誌

林季霏 採訪/撰稿 吳之銓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宣布,全台灣的國中小學,在兩年內,將全面安裝冷氣。因為連續的高溫,讓孩子們都熱到受不了。以台北為例,今年6月有多達23天,高溫都超過35度,最高溫甚至測到38.9度,打破百年以來、六月台北的最熱紀錄。連地球的南北極,也出現驚人的高溫。

位在北極圈內的俄羅斯小鎮維爾霍揚斯克,從前曾經出現零下68度的極低溫,但今年六月,高溫卻突破38度。而南極,在今年二月,也創下20.75度的史上新高溫紀錄。當南北極也發燒了,不但北極熊和企鵝將面臨無家可住;如果全球暖化的速度無法減緩,聯合國估計,30年後到了2050年,將會有970個城市,包含台灣都會區,夏季的平均溫度將高達35度。到時候,全世界將有16億人口暴露在高溫的風險當中。而因應越來越熱的氣溫,人們除了開冷氣,還有什麼辦法,可能既消暑又減少碳排放呢?帶您一起來探索。

太熱了,有一天企鵝發現冰山變矮了說:「聽說冷氣能吹出冰涼的強風,一定可以讓冰山恢復原狀,他們很辛苦地坐船到都市,好不容易把冷氣搬回南極,發現,哇沒有電可以插,如果你是企鵝,沒有冷氣可以吹怎麼辦,我不知道」。

屋主太太王巧玲說:「(睡覺)之前我會先澆水,因為它是我們的冷氣,你看喔,我澆這麼多水喔,但是等一下下到地板的不會很多,它很多會停留在樹面上,(澆完水之後真的會降溫嗎),會啊,會降溫,而且風吹過來會比較涼」。

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生活體驗,王巧玲夫妻將這句話,紮紮實實地落實在生活中,他們的房間客廳廚房沒有冷氣,靠中庭的大樹迎來徐徐涼風,生活就很愜意。

屋主姜林鴻佑說:「平常在家裡就喜歡,客廳啊書房啊,不然就躺在地上,躺在戶外到處躺,冬天有陽光的地方,看哪裡有陽光就躺哪裡,夏天有風的地方窗戶旁」。

房間客廳連接著中庭露台,家中每一扇窗如裱框的森林畫,處處是綠意,其實這棟房子位在台中市西區,繁華的市中心,從上空鳥瞰,一整片水泥鐵皮建築,唯獨這一戶被綠樹包圍。

屋主姜林鴻佑說:「最重要一定是綠化,尤其在有西曬的部份,你盡量用植栽去把它擋住」,這棟房子是台灣典型的狹長型老舊透天厝,六年前改建時,夫妻倆就想,怎麼擺脫陰暗悶熱的缺點,將自然風引進住家。

屋主姜林鴻佑說:「這種狹長的地基這種建案的話,我覺得應該大家都要考慮,把這個中庭納入這種基本設計裡面,不要想都把房子蓋到滿,蓋到滿採光通風都不好」,因為留下中庭的空間,讓兩棵大樹分別住進一樓和四樓,於是有了自然空調的「主機」,配合大大小小不同面向的窗戶,吹進來的涼風,可以隨著光影穿透樓梯,在屋子裡形成對流,熱氣上升就從三樓挑高的客廳,毫無阻礙地往四樓屋頂外散,當外面溫度達到36度時,裡面的環境溫度32度。

屋主姜林鴻佑說:「一開始我們的目標就是想說不要裝冷氣,現在還在努力當中,只裝一台在書房,經過這兩三年下來發現,還撐得住,這兩天外面3738度,事實上我們昨天晚上,睡到半夜還是要蓋被子,晚上還是有風」。

屋主太太王巧玲說:「這是我們家唯一一個冷氣,很少開很少開,今年大概開過兩次,去年好像都沒有開過,然後孩子要念書,真的很熱沒辦法那就要開,要讀書的時候超過32度才可以開,平常是不開的,因為這樣的房子就會有四季的感覺,是真的很好,也讓孩子知道說,有時候撐一下過去就不會這麼熱了,你會跟著節氣走,現在是真的大暑,你就期待它再來再來(日子過去),你就跟著溫度去降溫」。

屋主太太王巧玲,大暑24節氣之一,一年中最熱的一天,面對酷熱的天氣,冷氣是解藥卻也是毒藥,當家中無寒暑,長期依賴舒適的空調恆溫時,冷氣的熱排放會加劇熱島效應,和極端氣候的到來。

勤益科大能源與環境資訊發展中心主任翁國亮說:「(房子開冷氣)在五米周區,大概會溫升3到5度以上,那這個我們把它定義為建築物的熱島效應,單棟建築物熱島效應3到5度,但是我們好幾十棟的建築物,甚至好幾百棟的建築物,把它集合起來,就會形成都市的熱島效應,我們會有8到10度溫升的效應」。

您有沒有量過,當室內吹冷氣時,主機排放到室外的溫度有多高呢。

勤益科大能源與環境資訊發展中心主任翁國亮說:「其實這個廢熱排放同時,會加重在我們整個氣候變遷的循環裡面,你輸入1K瓦,排熱等於是4K瓦,水蒸發1公斤大概要600K卡,全台灣我們一年使用的空調,我們把地表上的水份送到天上,將近有2萬萬噸的水」。

台灣冷氣熱排放所蒸發的地表水,一年可以達到1億9755萬噸,相當於8萬座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比石門水庫的蓄水量還要多,這些水到哪去了?

勤益科大能源與環境資訊發展中心主任翁國亮說:「因為我們知道地球能量的轉換,就是表現在我們的氣象,你輸入多少能量給它,它就轉換多少能量回來給你,從我們的降雨,所以你看這幾年來,我們氣候的變遷,我們颱風的強度愈來愈強」。

台灣六月的高溫,今年又破百年紀錄,在台北測得38.9度,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預測,50年後台灣一年35度C以上的高溫天數,會比現在多熱24天,高溫不開冷氣,將可能對人體造成熱傷害,但冷氣是唯一的選項嗎?

建築師江文淵說:「有沒有看到那個煙囪,那個煙囪是金屬的,太陽一曬的時候它會變得發熱,所以裡面的氣流,熱空氣往上走,另外一側有個進風口,一直到地下一樓,地下一樓有個水瀑,30幾度的外氣,透過水瀑先降溫3度,降溫以後再導到筏基」。

這座大型地冷系統是建築師江文淵的測試基地,他嘗試推動建築改革,用自然的風和水取代冷媒,原理是引風進入地下筏基後,隨著彎彎曲曲的通道,碰撞金屬翼板,達到降溫除溼抖落PM2.5的功能,並利用地底淺層恆溫20到26度的特性,最後淨化出的空氣以22到28度送進房間,就像空調出風口的設計一樣,自然涼風從隔柵門源源不斷地吹出來。

建築師江文淵說:「風本來就在,我只是疏理它的秩序,跟老天爺借風,用正負壓用熱浮力,然後引季風,或創造微氣候,把溼跟熱帶走」。

大型的地冷系統沒有高科技儀器,而是運用古老的智慧物理原理,將風請到房子內轉一圈,類似的原理,也可以運用到外面的大環境。「因為夏天的風是從這個向度來,它是南風,那我這裡為什麼要做一個水池降溫,剛剛有說柏油RC會增溫到60到65度,這個水會降到25度,所以夏天30幾度的風經過水域會降溫,這個草地大概會降溫到30度」。

為了調節社區大環境的溫度,江文淵打造了一條400公尺長的人造溪流,以森林的生態模式,復刻小時候的記憶,從小在雲林古坑長大的他,記得鄉下的夏風很清涼,因為自然環境中有樹有河水。

建築師江文淵說:「大自然的力量,基本上是可以解決目前環境困難裡面,大概八成的議題,都可以用自然力解決,科技不是問題,是你過度依賴科技,然後把老智慧老態度弄丟了才是問題,沒有電力的時候沒有空調的時候,你蓋房子周遭鄰居是要很謙卑地去溝通,你擋到他的風擋到他的陽光,他是沒辦法過日子的,所以尊天敬人,在早期是一個很基本的,大家都必須要遵守的一種態度」。

尊天敬人,尊重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一個空間給樹,留一個空間讓風吹進來,我們的居住環境或許會更好,雖然冷氣可以防範熱傷害,但過度依賴恐怕傷害環境根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呼籲,從現在開始的未來十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下降7.6%,才能將升溫控制在1.5度C之內,這是大家努力的目標,也關係著孩子的未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