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報告祖先 我們找回來了 消失半世紀的聲音

林季霏 採訪/撰稿 吳之銓 攝影/剪輯  / 彰化縣

鏡頭轉到中台灣,我們繼續帶您探訪鹿港老街。昔日、每到逢年過節,嗩吶鑼鼓響徹街頭,挨家挨戶到門前「鬧廳」的場景,您有沒有遇過呢?北管樂團在傳統的鹿港老街,已經消失了半世紀之久,在地一群年輕人回鄉後,看到老街冷冷清清、長輩落寞的眼神,他們開始自學、拿起嗩吶鑼鼓、籌組北管樂團。團員中有大學生、工地主任、還有西洋樂團的長號手,年紀最小的團員只有六歲,這支奇特的北管團,真的能復興傳統的文化嗎?而他們的出現、又能否為故鄉、帶來改變與新氣象呢?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全體人員拜再拜說:「三拜,王爺今天華視要來採訪新聲閣,希望祢可以保佑」,就在採訪小組來到鹿港巷子裡的廟宇時,這群年輕人燒香向神明報備,華視來了,幾張板凳圍起來,在廟口香爐下,開始每週一次的團練,王麒愷新聲閣嗩吶說:「我是新聲閣的鼓吹(嗩吶),我叫王麒愷,背景是研究所畢業後現在在嘉義工作,以前學西洋樂吹長號,現在吹嗩吶」,楊卲翰新聲閣嗩吶/板鼓說:「我是邵翰,我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組織新聲閣,組織新聲閣的時候,遇到很艱苦的過程,過程還好有柏仁相挺」,王柏仁新聲閣鑼手說:「大家好我是柏仁,人手不夠我想我也剛好閒著,就來參加,裡面的樂器選來選去,感覺鑼比較簡單,結果我就選鑼,好運選到賣時鐘的」。

團練時笑鬧聲不斷,大家聚在一起不只學古樂練默契,也練出好感情,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北管團員,就像電影海角七號樂團的成員,背景五花八門,有大一學生,有工地主任,年紀最小的只有六歲,溫忠翰新聲閣大鈔說:「他是我兒子,因為他有興趣就一起,順便買一送一,他叫溫文凱,他是看感覺去敲,他看不懂譜什麼的,節奏感覺對了就跟著敲起來了」。

溫文凱小小年紀,拿起響盞每個節奏打點精準,團練時,他的學妹佩勳,還得偷瞄學長怎麼打,李佩勳新聲閣響盞說:「我學長我學長,所以要看學長怎麼打這樣子,會很難嗎,我也還在有點即興發揮,一開始跟我講的時候,我可能八成沒有聽懂,那時候他們在喝酒,對被說服,小楊那時候很認真在解釋北管是什麼,會有什麼樣的表演,我有點也是有聽沒有懂,因為我朋友說要來,我就半不情願地被抓來廟口這樣子」。

楊邵翰新聲閣嗩吶/板鼓說:「和麒愷認識,是為了這個社區的道路拓寬計劃」。

王麒愷新聲閣嗩吶說:「那時候大家閒著沒事,就說無聊不然來慢跑,大家又不是很會運動,跑幾圈就累了,小楊說之前有在做廟口一些,文藝復興的一些活動,其中很想做的就是北管這塊,我也對音樂很有興趣,剛好在彰化學吹嗩吶,不然就試試看好了」。

北管是什麼,北管怎麼吹奏,所有人沒接觸過,因為北管樂團在鹿港,已經消失了至少五十年,但靠著GOOGLE大師,他們找到老師,喔原來是這樣喔共工六五三六大大說:「共工六五三六,你看他沒有大大」,看著手機自學,找來傳統的工時譜認真扎馬步,自己用毛筆,一個音節一個音節描繪下來,就這樣,斷鏈了半世紀之久的北管樂,被他們一點一滴地找回來,接著他們繼續往前走,走上街頭,要把逢年過節,鹿港的傳統精神找回來。

等時辰一到全家集合說:「按厝內大小輪流跪拜,講到拜天公,阮聽老一文列講,往過,初九的暗時,鹿港總是有一龐吹北管的,會四處去人兜鬧廳,這款的熱鬧,而且莊嚴的古樂,在這十歸冬以來,竟然漸漸消失去」,兩年前消失的聲音,再度在鹿港街頭響起,帶回了尊天敬神的傳統文化,也勾起老一輩的兒時回憶。

楊炯明鹿港鄉親說:「以前這裡也有一團,老一輩的現在都過世了,50多年沒看過了」,67歲的楊炯明,坐在廟口看著這群年輕人,彷彿看到兒時的青春歲月,許升嘉新聲閣通鼓說:「全盛時期時,一個廟出門就是一百多人在後面,但是隨著時代漸漸式微改變,現在我們下一輩的只有一個小凱(小孩),以前是一整群的小凱(小孩),不是只有一個小凱,就是變成廟口的一些文化,隨著我們現在外面看到很多,都是一些比較負面的訊息的時候,家長也不喜歡讓小孩來參與,其實我們這裡不一樣」。

楊邵翰新聲閣嗩吶/板鼓說:「像剛剛阿嘉說的,原本這裡100多人,一直式微,我覺得除了社會眼光輿論,是負面的輿論以外,還有其他不一樣的可能性,我要做出一些成績讓你們看到,你們才會知道我有多認真多想做這件事情,會想盡各種方式,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

五點半準備要來扮仙做戲給人看說:「表示咱新聲閣幾年來受到祢的照顧」。

這一天他們在廟口做戲,找來同樣是復興傳統戲曲的年輕人不貳偶劇,戲台上布袋戲鬥得精彩,戲台後嬉鬧的少年家,一個個換上認真的表情,小凱坐在椅凳上,一敲將近一個小時,廟口前坐滿鹿港鄉親,外地的遊客,還有外國人也慕名而來,爸媽抱著孩子聽戲曲,團員楊邵翰的媽媽在觀眾席,用實際行動支持孩子的理想,許燕玲楊邵翰媽媽說:「覺得還滿不錯,至少兒子和麒愷他們認識,慢慢地有做出一點成效,萬事起頭難,只要你有心慢慢去經營它」。

楊媽媽看著孩子國中就到廟裡參加活動,看著他大學畢業工作之後,將賺的錢拿來籌組新聲閣,骨子裡這群年輕人,對文化對地方,有一份難以言說的熱情和使命感,王麒愷新聲閣嗩吶說:「外界的人會覺得這個就是廟會音,但是我們是表演藝術團體,我們要做的事是文化性的東西」。

許辰侑新聲閣團長說:「我們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參與這項活動,不一定說是北管這件事情,因為鹿港有很多文化性的在地的團體,讓它發揚光大」,他們拉攏在地的文創青年一起辦活動,串連台北淡水的北管樂團拚場,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想將老祖宗的文化戲曲讓更多人喜愛。

聽戲遊客很驚喜說:「至少跟我們平常在聽的音樂很不一樣,很酷」,很驚喜,(我之前靠這個生活),王麒愷在拿起嗩吶之前,是西洋樂團專業的長號手,在新聲閣這樣的老傳統樂器中,他們也想嘗試有沒有可能,中西合併迸出新的火花呢,王麒愷新聲閣嗩吶說:「新聲就是新的聲音,這個聲音可能是從傳統開始,但不會受到傳統束縛,可以站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一些新的東西,我覺得這可以讓不懂北管的人,來接受北管」。

勇於嘗試,讓傳統老聲音多了新的活力,甚至還練就一段,像鐵獅玉玲瓏的說書本領,阿仁仔四歲伊用鼻就知影這隻是公仔還是母仔說:「五歲就會曉抓雞,六歲知影按怎配種,七歲就開始剁雞」,站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這群年輕人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老祖宗的聲音不要被遺忘,讓小孩年輕人老年人,都喜愛這樣的聲音而聚在一起,許郁敏新聲閣鑼手說:「我感覺新聲閣是個創意無極限的地方」,楊邵翰新聲閣嗩吶/板鼓說:「讓年輕人在這邊可以做出不一樣未來的團體」,許升嘉新聲閣通鼓說:「我覺得新聲閣可以讓鹿港的傳統發揚光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