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突圍 農民求生記|疫情經濟學|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雲林縣

在疫情衝擊下,傳統農業與農民,也面臨了一場嚴酷考驗。他們得思考,該如何一路保鮮,才能讓生鮮蔬果運送到消費者手上。而在三級警戒期間,各地蔬果合作社推出的蔬菜箱,也成為最受歡迎的熱門商品,爆出大量訂單。我們實際走訪農業大縣雲林,就發現許多小農,在困境中不斷學習合作,試著將自己生產的農作物,在網路社群行銷,並透過雲端接單、順利將菜賣出去。從產地、市場到消費,2021年疫情經濟學,跟著鏡頭,一塊來了解。

鄉間農田,網室裡頭,太陽高掛的上午,是採收短期葉菜的最佳時機,採用慣行農法耕作的青農,在烈日當頭的土地上,揮汗耕作討生活,疫情嚴峻的年代,想讓蔬菜賣到好價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廖營餘二崙青農說:「想出自己的一條路,可是蔬菜類對我們來講,算是有一點難度」。

李婉婷記者說:「幾乎都是大面積耕作,如果想要自食其力,用雲端力量銷售出去,恐怕會有一定的困難」。

廖營餘二崙青農說:「你不可能一次買20公斤,就變成大家一起合作,比較有機會,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真的也是不容易的事」。

短期葉菜的生產期短,耗損量大,想要拚現金又考量運費,分工合作,恐怕才是明智的抉擇,(那個蚵白菜),合作農場提供了場地,讓剛採收的蔬菜有保鮮的暫存區,黃琳惠荷苞嶼合作農場主秘說:「可是通路還是有限」,想辦法打開通路,是有效獲利的唯一出路,黃琳惠荷苞嶼合作農場主秘說:「他是跟每個農民都買(菜),可是現在都只有超市,超市都獨利一人,然後交(菜)的農民就那兩三個」。

採收下來的菜,得快速散熱,這是農民口中的田間熱,廖營餘二崙青農說:「這會貼真空預冷,你看它裡面就是冰的,你手伸進去它就是冰的」,一路維持低溫運送,才能讓蔬菜抵達拍賣市場的時候,持續保有不錯的賣相,黃琳惠合作農場主秘說:「網路(出貨)全部都是運費,就是物流拿去了(費用),我們還是拿不到(錢)」。

吳佩儒西螺小農菜說:「它本來就是不帶包裝的,在疫情過後要更省思這件事,是不是我們人類,要多花一些時間或心力,去做更環保的事情」,吳佩儒西螺小農說:「一開始是FB社群,後來就慢慢有吸引到一些,本身就很關注小農本身的消費者,他們就有被我們的故事打動,後來就開始有人敲碗說要買菜,就這樣開始了」。

吳佩儒西螺小農,透過社群網路,有相同理念的小農、青農相互合作,在三級警戒期間,他們透過網路集結、力挺也必須團結,雲林在地青農們,合力從雲端,將消費者的購買力,迅速統整納編,吳佩儒西螺小農說:「農民的朋友都是農民,我們就會開始找,自己認識的農民,農民對農民的信任感,也是在的,他們是願意跟我們一起努力,成箱(蔬菜箱)出去」。

吳佩儒西螺小農說:「疫情一開始我們的成長業績,這麼多的時候,我已經覺得說,這件事一定會有結束,5月15(日)16(日)差不多,看到那個數字你都一直揉眼睛,真的還假的,這個都叫做時機財,這個時期過去了,人還是會回到街上,去做他們原本熟悉的事情(採買)」。

吳佩儒西螺小農說:「疫情逼得大家不得不在家裡買菜的時候,他就可以開始慢慢可以接受,可以習慣這樣子,讓消費者適應一點點說,在網路上買菜一定要付運費,農民在無計可施,通常市場拍賣是最後一步」。

王怡君大埤青農說:「這個是交給市場的,看是一市或二市(果菜批發市場),或拍賣的或者是交給行口,像這個自己想賣就是,我們都是秤斤的,這樣就是一包一百,這是自己在這裡賣這樣子,對像我今天就會去西螺那裡,跟人家面交」。

大埤鄉的王怡君,三年前從網拍進入傳統農業,透過社群粉專行銷番茄和小黃瓜,是網路上名氣響亮的雲林在地青農,王怡君大埤青農說:「以前我也是從一包也是送(貨),慢慢地經營到愈來愈多的客戶,就是讓客戶,也有自取也有做宅配,你要50那你等一下」,透過網路銷售,附近的居民,包括外送員,都知道王怡君的溫室產品很出名。

王怡君大埤青農說:「感謝喔,這是我的名片,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打電話給我感謝,我們還有番茄喔,我只是叫個外送而已,我們家的產品只有一些些而已,我就透過自己務農好朋友的一些,像西瓜,或者是南瓜,所以跟西瓜達人合作嗎,對」。

廖營餘二崙青農VS.王怡君大埤青農說:「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們這裡是濁水溪西瓜台,我今天如果剛好要煮飯,我就可以剛好搭配小黃瓜,農業不簡單簡單非農業」,一搭一唱農民有笑有淚的日常,成為網路行銷的另一個賣點。

有能力自產自銷的小農,畢竟是少數,產量供過於求的時候,果菜合作社扮演的角色,相對重要,李慶國果菜合作社執行長說:「讓它在30分鐘內,把田間熱從30度,去拉到5度左右,如果是用一般的冷藏設備,大概需要12到24個小時」。

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上,這是最後一哩路,李慶國果菜合作社執行長說:「我們的蔬菜從採收後,它的品質每一分鐘都在衰退,這個菜看起來有點皺皺的,其實它是做過預冷的關係,沒有做過預冷的話,它的情況就會更糟,農民如果能夠,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上),那是最好的,可是畢竟農民,能處理的量還是小量,因為疫情的關係,必須減少人跟人的接觸,其實很多小農生產到包裝,到理貨到出貨,這個程序已經玩成熟了之後,他可以再加入其他的農產品,或者是再由其他更多小農,來加入複製出一個,很好的出貨團隊」。

蔬菜箱大賣,這是2021年台灣農業,始料未及的一個記錄,卻也讓過去大量仰賴網路行銷的小農,開始省思下一步該怎麼規畫,才能繼續搭順風車,保持產銷通暢,吳佩儒西螺小農說:「我們的品牌形象,跟原本的品質,還有訴求要維持,如果願意支持我們的,他還是會透過網路跟我們買,才能再養成他們回來購買的習慣」。

自己的菜自己賣才能保證最大獲利,若是無法持續穩定供應,往往成了小農的最大罩門,葉乃嘉蔬果加工中心資深經理說:「我們也都常鼓勵農友,不要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他要自己賣我們也支持,我建議就是,他一部分應該要找包裝廠,或者是說,像我們這樣的農企業來合作」。

這家位在台中市大肚區的果菜合作社,從2020年四月開始規畫宅經濟蔬菜箱,當年的出貨量只有1200箱;而到了2021年,五月三級疫情期間,單月出貨超過一萬箱,爆量訂單,讓第一線的產地農民、合作社和物流,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葉乃嘉蔬果加工中心資深經理說:「蔬菜箱在設計上,最難掌控的是,整個原物料端的蔬菜品質來源,它會隨天候因素去做一些變化,我們會跟農民契作,我們也會提供給他們價格的保證,他不必擔心說,我今天種好以後,我不知道賣給誰」。

葉乃嘉蔬果加工中心資深經理說:「就算後續疫情逐漸緩和下來,我覺得整個消費型態,一定都會轉變,不管是線上購物,或者是像這樣蔬菜箱的需求,一定都會比之前來得更好」。

位在全國最大蔬菜產地雲林,貨源充足卻也相對形成激烈競爭的市場機制,西螺地區合作社林立,怎麼將契作小農的產品,完整包裝快速販售,分工合作是必要元素,黃謙一果菜合作社總經理說:「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採收回來的小黃瓜,從哪裡來的,這個在土庫,網路電商這個平台來講,肯定會是另外一個商業模式,其實要克服的就像,在運費結構部分怎麼降低,讓大家都有辦法去平衡掉,準點率的問題,農產品把它轉換成商品的時候,那個才是重點」。

黃文寬八德有機小農說:「接近消費者端,你的利潤才會比較高,如果你要走數位的話,勢必要倚靠宅配業者」。想直接販賣蔬菜,會遇到的問題千篇一律,他們往往都會在運費上卡關,天人交戰,黃文寬八德有機小農說:「常常遇到的就是說,我們今天,例如說他買了200塊的蔬菜,他的運費可能就要200塊」。

桃園市八德區有機小農黃文寬,溫室種植的蔬菜面積大約兩分地,他的農作收成,大約百分之70供應學校的營養午餐,2021年5月全國學校停課,怎麼幫蔬菜另闢順暢通路,問題迅速浮上檯面,黃文寬八德有機小農說:「現在如果我要送(菜)的話,大部分就是希望用團購,儘量不依靠宅配業者,去做這樣的銷售」。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畢業的黃文寬,2015年開始了他的有機耕作計畫,2019年他嘗試過所有可能減少運送過程的方法,但無論從雲端或網路,都不到販售捷徑,鎩羽而歸,黃文寬八德有機小農說:「如果又要顧及到銷售端的話,真的是沒有時間,無暇顧及啊,後來我就會覺得說,大家各賺各的錢,我們就專心的在生產上面」。

張秋足八德有機小農說:「我們推蔬菜箱,我們沒有自己的物流,你就必須去靠別人,像他們的物流就很貴」,小農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銷售也必須跟著時代脈動,黃文寬八德有機小農說:「有機菜它的倉儲時間比較長,所以說其實,並不需要每天都配送」。

陳士勳産業輔導顧問說:「有品質才有品牌,我們會先把品質這塊,藉由我們可靠的夥伴,這邊先顧好,再藉由現在的一些,新興的通路(平台)社群(網路),他們變成一個示範的亮點」。

隨著疫情發展,勢必要加速數位腳步,李慶國果菜合作社執行長說:「蔬菜箱這個東西,很早我們就想去嘗試了,當初我們設定的方向,是在宅經濟」。

傳統農業,不得不改變以往的銷售模式,王怡君大埤青農說:「品質真的要顧好,因為你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要做長久的(生意)」。黃謙一果菜合作社總經理說:「農民團體不是弱勢,怎麼去互利怎麼去讓利」,不論自食其力或相互合作,從產地突破層層轉運,快速通關,銷售這門深奧的學問,勢必要勇往直前,朝著數位雲端,大步邁進。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