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徐森城 劉漢生 攝影/剪輯 / 雲林縣
近年來氣候變遷衝擊全球,暴雨、熱浪等毀滅性天災頻繁上演,當極端氣候加劇,若久旱未雨,民眾地下水取用量,有增無減,恐讓地層下陷危機更加嚴重,根據成大地層下陷防治團隊監測,2020年,雲林一年下陷幅度達5.5公分,速率位居全台之冠,另外像是屏東、彰化,下陷速率都超過3公分,不只台灣西南沿海地區,深陷危機,就連首都台北,一年下陷幅度也達到1.5公分!地層下陷為全民的生存環境,帶來何種影響,又該如何搶救,一起來看。
地層下陷,被視為沉默的國土危機,來到雲林縣台西鄉,低矮房舍,從三十年前,就深陷痛苦泥淖,無法自拔,陳沿佐記者說:「葉昭龍,成大地層下陷防治團隊助理研究員,你看這個房子,從這個房子就可以看得出來,它目前屋簷的部分,已經快要到我的額頭,差不多就是一個人的頭頂,而且下面都已經積水,你看這顯然是沒辦法再繼續住人」。
在成功大學地層下陷防治團隊帶領下,記者踏進早已荒廢的民宅,屋內陰暗潮,冰冷積水幾乎淹到腳踝,地上堆滿灰白的蚵殼,無聲道出一切問題的主因,葉昭龍成大地層下陷防治團隊助理研究員說:「養殖整個產業滿發達的,所以它抽取(地下水)的量也滿大的,導致說它水位下降很快,所以壓縮量,下陷量就非常的大」。
繼續往村裡走,沿途隨處可見,令人心痛的場景,大地層下陷防治團隊助理研究員葉昭龍說:「像我們現在看到這間房子,它的窗戶幾乎已經到達,我膝蓋的位置左右了,一般窗戶,其實是應該大概這個高度,沒有錯更高一點,頭頂這個高度,現在下陷到變我們腳邊這樣子」。
傅文福當地居民說:「每次下雨都會淹水啊,居民幾乎每家都有墊高了啊,我知道是差不多一米,填到一米這麼高,對對」。
家園無聲無息,遭地表吞噬,居民搬離原地,逃往高處,就算馬路層層疊疊,一再墊高,卻仍逃不過水患威脅,傅文福當地居民說:「前幾年那時候,有淹到腰這邊,差不多100公分有喔,這個也沒辦法解決啊,我們大家都住在這邊,也看天由天了啦」。
來到距離台西鄉20公里外的成龍地,沃野千里,淹成一片汪洋,土地公廟幾乎滅頂,葉昭龍成大地層下陷防治團隊助理研究員說:「因為它就是海水倒灌之後,它積水不退嘛,積水不退變成說,你土地沒有辦法利用」。
1980年代前,雲林口湖鄉居民,在此安居樂業,耕作為生,但長年超抽地下水,颱風接連引發海水倒灌,如今滄海桑田,先人的墓塚,孤零零泡在積水中,王藝峰水利署副署長說:「大概就是60、70年代,那陣子我們很盛行用養殖來外銷,來取得我們的經濟成長,抽取地下水的量激增,那因此在西南沿海,從彰化以南都有很嚴重的,地層下陷的問題」。
根據監測,2001年,彰化大城鄉平均一年下陷17.6公分,速率位居全台第一,全台顯著下陷面積,高達1529.2平方公里,相當於5.6個台北市的大小,儘管2020年已經大幅減少至105.6平方公里,但大地早已傷重,無法痊癒,葉昭龍成大地層下陷防治團隊助理研究員說:「它其實沿海很多地區,尤其台灣西南沿海,它已經都是低於海平面了,一旦有海水倒灌,或是降雨比較多的時候,它就容易造成淹水」。
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說:「地層下陷帶來的影響,真的是很可怕,它是我們國土永久性的傷害,它一旦下陷了,就永遠不會回來」。
採訪這天,由水利署委託的監測人員前往雲林土庫國中,進行地層下陷觀測,洪偉嘉交通大學土木系兼任助理教授說:「這一口,叫做磁環式分層式地層下陷監測井,總共有300公尺,底下有埋設25個磁環,它在不同的深度底下,接下來我們會透過這個探測棒,來精準量測磁環的位置」。
許世鑫測量工程師說:「這是我們研發的探測棒,裡面有我們類似一些晶片的樣子,然後我們現在是把它,綁在我們要量的英鋼尺上面,然後把它鎖起來之後,會做一個防水的動作,因為底下會有很多地下水」。
高泉哲測量工程師說:「它就是磁環,從它建設的時候,一開始埋的那個深度,然後我們就是每個月都去做量測,它就可以比較出,它每個月的差異量」。
洪偉嘉交通大學土木系兼任助理教授說:「這個地方從民國80年到現在,它整個沉陷量,已經超過了160公分以上」。
從1991年至今,30年間,下陷幅度,已經等同於一個成人的高度,令人震驚,透過長期監測,只要地層變動,帶動磁環位移,便可推算出地層下陷的深度及速率,洪偉嘉交通大學土木系兼任助理教授說:「我們地底下就像一個千層派底下,它有不同的含水層,透過這個磁環分層式監測井,主要就可以了解,在哪一個層次裡面,它是比較容易產生壓縮,那也就是哪些,可能比較有抽水行為這樣子,那目前普遍在234層,都有產生壓縮行為」。
地層下陷防治團隊,透過自動化儀器,24小時監測,洪偉嘉交通大學土木系兼任助理教授說:「這個地方是,我們地層下陷的另外一個區域,那裡面都是針對特定的地層,我們有自動化觀測的設備」。
經過數據統整,模擬分析,更發現近年地層下陷,呈現內陸化趨勢,而極端氣候下,久旱未雨,又是另一個挑戰,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院研究員說:「極端氣候的變化,水位變化會越來越極端,地表水不夠,我們就要大量的抽地下水來彌補,當這個地下水抽得越多的時候,我們的地層下陷就沒有辦法緩解」。
高宗懋雲林青農說:「颱風沒有來,還是二期(稻作),七八九月的時候,雨下不夠多的時候,地下水水位會下降,造成我們會抽不到水,在種水稻的時候,抽不到地下水,也是一件滿可憐的事情啦」。
燦爛豔陽下,嘉南平原廣闊無垠,鮮嫩綠意拔地而起,向地平線無限蔓延,節水作物高粱,近年成為不少雲林農民,對抗缺水的新選擇,高宗懋雲林青農說:「現在在看有沒有蟲害,有找到秋行軍蟲,這麼小就會長秋行軍蟲喔,其實它嫩芽滿嫩的,所以蟲很愛吃」。
雲林是台灣農業重鎮,平均每年農業用水,高達20億噸,其中的8億噸,抽取自地下水,相當於四座石門水庫的水量,經年累月超量抽取,不只旱季農民無水可用,更釀成嚴重地層下陷,根據工研院監測,高鐵雲林段,自2016年起,每年以公分速度持續下沉,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對於高鐵來說,這還是非常可怕的一個下陷數字,所以說如果說我們將來,不能夠把它減緩,甚至於停止的話,它的安全是非常非常的危險的」。
2021年,雲林縣農業處,在高鐵沿線1.5公里地區,輔導農民契作高粱,面積已達88公頃,可省下三分之一用水量,乾渴的大地,稍稍得以喘息,黃萬聰雲林縣土庫鎮農會總幹事說:「高粱第一次種下去,有淹水之後就可以,到收成都不用再淹水,所以說它節水節得非常多」。
高宗懋青年農民說:「一則喜一則憂啦,喜的話,大家為了這片土地,這片水源是好的,不用用到這麼多的水,當然啦,水也是我們的成本啊」。
吳芳銘雲林縣農業處處長說:「可以解決氣候變遷,然後來讓我們的地層的下陷,在整個高鐵的沿線上面,以及做相關國土上的保育」。
夏末午後,高雄下起傾盆大雨,高雄市水利局人員,照常前往竹寮抽水站,檢視抗旱井運作,黃柏棻高雄市水利局專門委員說:「那遠遠的就可以看,在外面那邊,那個空地上面,那個就是抗旱井是不是,對那個就抗旱井,這裡一口這裡又有一口,那後面又有一口,我們都是用小口徑的,因為要速度快」。
每口抗旱井,平均每日出水量,最多可達3000噸,經過淨化處理,統一調度分配,黃柏棻高雄市水利局專門委員說:「我們抗旱水井的定義就是,只有抗旱時間才用,所以如果像,如果明年又遇到乾旱的話,那我們才會再去啟用它」。
2021年,台灣遭逢嚴重乾旱,水利署在全台開鑿223口抗旱水井,其中近四分之一,共62口就位於高雄,立委陳椒華也在臉書提出質疑,乾旱期間大舉鑿井,難道不會加劇地層下陷嗎?許志旭抗旱井開鑿技術人員說:「這裡水量滿豐沛的,地下水位滿豐沛的,因為緊鄰高屏溪河床」。
黃柏棻高雄市水利局專委說:「它是屬於砂礫石層的地質,所以它透水性很好,所以它即使在抽的時候,也不會造成地層下陷的疑慮」。
記者陳沿佐說:「經過一場大雨,現場變得泥濘不堪,其實台灣今年遭逢,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所以高雄市水利局,跟水利署就共同在高屏溪畔,打造62座的抗旱水井,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由幾根水管組成,看起來有點像抽水馬達的儀器,就是所謂的抗旱水井,它一天總共可以提供13.6萬噸的水量,協助高雄度過前所未有的缺水危機」。
黃柏棻高雄市水利局專門委員說:「抗旱水井鑿完以後,我們會搭配智慧水表,就是這個,一方面我們除了抗旱以外,我們也會控制,它整個每口水井的流量」。
缺水時期,抽取地下水,為你我生活帶來便利,卻可能對地層造成衝擊,極端氣候下,地下水運用調度,必須嚴格管控,冒著雨,高雄市地下水井複查人員,前往大樹區,展開稽查行動,仔細量測水管口徑,拍照存證,目的是為了確實掌握,民眾用水量,吳奇軒水井複查人員說:「它這樣子接,接到旁邊,然後直接上水塔,那我們會依據它出水管的位置,去架設流量器,去量測出水的流量」。
王義峰水利署副署長說:「我們來清查列管,然後納入我們的管理,了解他們的用水行為,是管理的第一步」。
她,是水井的主人,51歲的王素枝,等到稽查人員上門,才驚覺,每天使用的水井,竟是未合法的違規水井,王素枝民眾說:「它這個是有村幹事,通知我們要申請,我們才申請啊,要不然在用的時候,你也沒想到,要去申請這種啊」。
蔡長展高雄市水利局局長說:「過去其實整個地下水的水權,大概只有核發1千多件,經過這四年來的普查,目前達到2萬2千多件,透過這個普查納管,知道我們地下水資源,所有的一個使用量」。
貼上標籤,編號1017651的地下水井,終於驗明正身,登記在案,但極端氣候下,用水需求激增,危機,又該如何解決?來到台南黎明中學,校園裡藏有留住水的秘密,打開水龍頭,直接往路面澆,積水迅速退去,水,究竟去了哪裡?2015年,校方斥資四億元,興建新校舍,並率全台之先,採用JW生態工法鋪面,打造海綿校園。
蕭經緯台南私立黎明中學總務主任說:「水泥下面,會有一些石子,它最主要是過濾,那些連通管就是集水,馬上就集水到我們蓄水區」,透過地底連通管,雨水經過處裡,回收再利用,一天最多可省下40噸用水,也替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提供新思維,羅家強台南私立黎明中學校長說:「如果下雨的話,我們很快速再把水收下去,我們一滴水,會使用大概三次的利用,對學校來講,是省掉很多自來水的使用」。
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說:「為了要減少地下水的壓力,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增加地面水的供應,面對氣候變遷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海綿化台灣,它減少我們洪澇的危險,減少我們乾旱的衝擊,它增加我們蓄水的體積」。
王藝峰水利署副署長說:「更重要的是,再生水跟海水淡化,將會成為,在未來我們水資源開發裡面,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地承載萬物,任憑人類予取予求,最終無聲沉淪,消失的國土,面對海水步步進逼,已退無可退,極端氣候下,該如何善待、搶救土地與環境,成為你我面臨生存考驗的艱鉅難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