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日治時期的金瓜石,出產大量金礦、銅礦,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山」,卻在1987年因為嚴重虧損、終止開採。數十年來,曾經破萬的人口離散,礦場和聚落凋零。不忍見到家鄉場景淒涼,一群礦工後代,決定打造地質生態教室、創作地景藝術,傳承金瓜石的生活記憶。不再採礦的金瓜石,還能再創黃金山城的奇蹟嗎?華視專題採訪,帶您來看。
礦山子弟吳朝潭,家中父輩、祖輩,兩代都是礦工,家中母親早逝,山林彷彿代替母職、照看他長大。退休後,他回到金瓜石,擔任黃金博物館的戶外導覽員,說起故事更溫暖動人。清末劉銘傳來台,在金瓜石發現金礦開始開採。日據時期礦業擴大規模、由企業經營,1930年代進入全盛,黃金平均年產量突破2公噸,打響黃金山城名號。1987年金礦、銅礦幾乎被開採殆盡,台金公司宣布歇業,產業消逝、人口逐漸散去。見證過家鄉的繁盛,更不忍面對如今人物凋零,礦工子弟決心攜手保護家鄉的礦業文化。憑著三支手電筒,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礦坑,張傳益的聲音從前方的黑暗處傳來、指引方向。陰暗複雜的坑道,深埋著大自然的禮物,也凝結了礦業歷史的痕跡。張傳益苦心研究,只盼自己能為下一代點亮回家之路。這群礦工子弟擁有共同的生命記憶,也凝聚最強的向心力。珍惜故鄉無價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他們也已經準備好,為黃金山城翻開全新篇章。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