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ku Yaway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917、918花東強震,伴隨著上百起餘震,而地震成因,至今仍然分歧。有學者分析,地震是近年來才發現的中央山脈斷層引發,但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則認為,目前並沒有實際證據,顯示中央山脈斷層的存在。目前官方公告的活動斷層有36條,但學界早在2015年,就整理出44個,未來有可能會發生地震的「孕震構造」。現在,不只一位學者提醒,台灣已經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下個強震會在哪裡?民眾又該如何面對危機,做好準備?
2022年9月17日地牛翻身,全台有感。18日大橋斷裂、房屋倒塌,花東地區首當其衝。9月17日一陣天搖地動,台東關山發生芮氏規模6.4強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第一時間,這麼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2022.9.17)說:「這個地區發生這麼大的地震,是非常非常奇怪的事情,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構造存在。」
不到24小時,9月18日下午2點44分,台東池上再發生芮氏規模6.8強震,強度更勝前一天。原來,之前大大小小超過70起的有感晃動,都只是前震,這也讓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立刻改口。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2022.9.18)說:「那個是前震,因為主震到剛剛2點44分發生了,主震發生之前,總共有73次的前震。」
不僅如此,這次地震成因看法也很分歧。陳國昌(2022.9.19)說:「中央山脈大斷層,是不是有部分的業務,不屬於氣象局。」中央地調所公布全台已知36條斷層,但這一次地震發生,來自哪個斷層或構造?攤開官方公告,卻毫無紀錄可循。陳國昌(2022.9.19)說:「如果這裡發生地震,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把它歸成中央山脈大斷層,那所有的事情就很好說了。但科學上並沒有實際上的證據存在,我當然不能拿來用。」
不過學界,並不這麼認為。中研院地科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說:「以現在的研究的成果來看,中央山脈,應該是這次9月17日跟9月18日兩個地震,主要發生的機制。以前一般理解認為,縱谷斷層它事實上是往東傾斜的,但是以現在這些地震的,主要的機制運算來看,它是往西傾的。」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徐澔德說:「這一張圖,事實上是未來50年裡面,可能會發生什麼樣地震的一個機率。其實可以留意到,在台灣東部的編號34號區域,其實就是中央山脈構造,已經有把它標示出來,它存在在那個地方,而且可能會發生地震。」
早在2015年時,來自中研院、台大、中央大學、中正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所組成的台灣地震模型研究團隊,就整理出44個「孕震構造」,針對未來有可能會發生地震的機率,量化成具體數字,當中就有中央山脈構造。馬國鳳說:「中央山脈斷層,當初在科學界已經分析了很久了,但是主管單位並不知道,甚至認為是未知斷層,或是中央地質調查所,並沒有把它放在活動斷層構造裡面。」
根據學者對中央山脈斷層的解讀,從池上、富里、玉里,一路再往北走,不過政府對於中央山脈斷層的承認與標示,始終停留在未知,也顯示官方對斷層研究,步調存在落差。馬國鳳說:「很多防災準備,都用主管機關的成果,但是主管機關的成果,如果沒有持續地精進的話,就是跟學界沒有直接地對話,會產生落差,今天這個現象就是落差。」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的研究團隊,2016年美濃大地震後,開始追著大地震跑,涉險蒐集得來不易的資訊。每一次的大地震,他們都得上緊發條,從各地衝往震災區。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說:「大地震大概就是準備要出動了,這已經變成默契。回到實驗室準備好,然後第二天早上六點就出發。因為我們有布將近50個測站,所以需要兩組人才能布得完。」
這次9月17日,大家以為的主震發生後,震後12小時他們出發花東地區,沒想到剛好見證真正的主震。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說:「剛開始布第一個站,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感覺到搖晃非常厲害,山谷就開始揚塵,我想這一定是山崩。」
腳下的大地難以窺探,必須把握機會,集大自然捎來的訊息,深入做斷層掃描。郭陳澔說:「真的抓到主震了,道路落差非常非常大,大概有15公分。」用圓鍬小心翼翼剷開泥土,逐一埋設地震感測儀,監測這些關鍵地區的訊號,用人工智慧,搶時間分析與判讀資料。去年底,團隊就在花東當地布設觀測站,這次臨時收網,也得到了寶貴訊息。郭陳澔說:「9月17日9點47分開始到19日中午,這39個小時裡面,基本上就發生了6千多個地震,很驚人。」
撼動全台的918大地震,科學家們動起來貢獻專業,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到了花蓮高寮大橋現場勘查。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中哲(2022.9.20)說:「500GAL已經超過我們設計地震標準滿多的,所以這些橋一定會壞。」周中哲(2022.9.20)說:「可以搭接,但搭接的話只能一半的鋼筋在一個位置,另外一半沒有。」
國震中心現勘小組中,有個吸睛身影,他是來自美國知名大學,專門研究結構工程的學者,九月初來台,與國震中心進行合作試驗。記者Siku Yaway說:「這裡是國震中心的試驗場,而現在看到的台美合作試驗案,主要是模擬在地震當下,會對房屋帶來什麼樣子的影響。再往上方黑色的千斤頂看去,它會對高樓層施加壓力,主要是觀察以及計算,在地震的過程當中,一旦樓上的房子倒塌或是傾斜,那會對樓下的梁柱,帶來什麼樣子的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結構工程系教授Gilberto Mosqueda說:「在這項計畫中,我們研究高聳大樓的柱子,在承受建物本身重量,再加上地震的側向移動,會有什麼變化。」周中哲說:「去了解鋼柱在受到軸力加地震作用下,這個地震的行為。」在台期間,恰巧碰上花東大震。周中哲說:「對Gilberto Mosqueda來講,這次看到特別的是,這些破壞的點,連起來是在一條線上,這和以往地震看到的不太一樣,因為以往是沿著一個斷層帶在跑。」
看著橋面90度翻覆,回顧台灣過去曾發生過的幾大強震。1906年梅山地震,1258人死亡、2385人受傷,超過2萬棟房屋,倒塌損毀。1935年芮氏規模7.1關刀山地震。1964年白河地震,造成106人罹難。1999年,台灣人難以忘懷的那一夜,芮氏規模7.3的921大地震。
記者陳璽鈞(2018.2.11)說:「規模7.3的百年大震,不但無情撕裂美麗寶島的綠色大地,也冷酷顛覆了無數家庭的生命財產。」以及2018年,芮氏規模6.2花蓮地震。導致花蓮統帥大飯店倒塌、雲門翠堤大樓傾斜的米崙斷層,被科學家認為,是台灣活動力最強的斷層之一。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造成米崙斷層地表破裂,1986年釀芮氏規模6地震,2018年又帶給花蓮震撼教育。
而在當地啟動米崙斷層,世界級鑽井研究計畫的學者馬國鳳,大震後再次示警。馬國鳳說:「這次的地震跟米崙斷層是沒有關係的,但米崙斷層本身,是在整個台灣的活動斷層裡面,最活躍的一支,雖然它2018年才發生,但是70年就會發生一次。它的活動週期,跟其他斷層將近都是3百年來比,永遠都是非常紅的。」
斷層風險,台灣處處有危機,尤其嘉南地區,專家一致認為,這一帶活動斷層確實很久沒錯動,累積能量高。其中木屐寮-六甲斷層,50年內發生規模6.9以上地震的機率,預估達到3成5以上。成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饒瑞鈞說:「整個西南部,過去150年以來,沒有發生比較大的地震。我認為整個西南部,未來要發生比較大的地震的機率,是需要特別重視的。」
除此之外,一路從新北市樹林往北,貫穿北台灣,上方人口擁擠,危老房屋比例高的山腳斷層也亮紅燈。馬國鳳說:「山腳斷層是正斷層,所以它如果發生的話,台北盆地是往下陷的,海水會從淡水那邊進來,就有可能會產生類似湖泊的樣子。台北市盆地,本身更要準備好的是,琉球海溝這種,海溝型規模可能8.0、9.0,這種型態的地震它會產生很長週期的震動,長週期的震動對台北的大樓,影響就很大。」
密布著活動斷層帶,台灣島隨著震盪考驗,烙下美麗與哀愁的印記。馬國鳳說:「台灣將近一百年的地震數據裡面,可以看到規模7.0的地震,大概三十年會發生一次,規模8.0大概是一百年會發生一次。」
變形破碎的國土難以癒合,科學家研究成果,都在為防災下一步奠定基礎。如何從每次的破壞中學習與重生?踩在腳下的危機,一次次帶著台灣,長成韌性之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