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體檢 降低居住風險|震後我家安全嗎?|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大震來襲,為民眾帶來省思,「我家安全嗎?」「房子耐震嗎?」「我家會不會位在斷層帶上呢?」內政部統計,全台灣有近450萬棟屋齡30年以上的房屋,一旦遭遇強震,老屋首當其衝。而專家則提醒,如果您的房子在地震後,外牆出現了X裂縫,或者樑、柱和剪力牆有斜裂縫,都要特別小心,因為房子的結構,可能已經亮紅燈了!

921地震23周年前夕,花東居民歷經一連串,大自然的強烈震撼教育。怎麼與地震共存,成了台灣人攸關生命安全,重要的一堂課。記者李婉婷說:「地震過後。您的住家安全嗎?」土木技師拱祥生說:「我們可以看,建築的結構柱牆跟所謂的梁,有沒有基本的裂縫,裂縫的寬度,就會代表它的深度多少。一般裂縫寬度如果是在0.3釐米,目視非常小,在0.3釐米以下時,就暫時不用太擔心。」

依照《建築法》規定,50公尺以下,也就是大約15層樓的建築,免結構外審。拱祥生說:「一般房子的一樓可能是軟弱層,所以一樓主要的結構,就要特別去檢查。像這個垂直上來的,就是所謂的柱子,方形白色的那個就是梁,柱梁是最重要的兩個結構物,比較舊的房子,不太好找剪力牆。一般這就是隔戶牆,地震來的時候,如果牆有受損,它會發生斜的裂縫,當看到這種斜的裂縫,就要找人來檢測。」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崔懋森說:「假如這個是梁,這兩根是柱子,這個是主鋼筋,把主鋼筋箍起來的叫做箍筋。地震來的時候,梁所承受的剪力,都是由箍筋來抵抗。主鋼筋主要還是,承受拉力跟壓力,其實剪力破壞,都是產生45度的破壞,所以看到45度的裂縫,就要比較小心。」

專家認為,房屋外牆樓梯牆,梁柱剪力牆的斜裂縫,都有可能是地震過後,建築發出的警訊。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說:「地震來的時候左搖右搖,基本上房子比較容易產生斜的裂縫,假如是柱子或大梁裂,就比較嚴重。」

崔懋森說:「看起來有點像45度的感覺,這個也都是典型的剪力破壞的裂縫。抗剪力不足的原因,有可能是它的間距不夠,或者它的箍筋支數不夠,或是施工的時候有一些小瑕疵。」戴雲發說:「我會建議,不管它的裂縫多大,只要有新增的45度裂縫,都應該要找專業的結構技師或公會團體,來做安全檢定。」崔懋森說:「一根梁,它靠近柱子的地方,剪力剪應力會比較大,如果那邊的配鋼筋量不足,或是間距太大等等,也是比較容易產生剪力的裂紋。」

強烈地震可能會造成建築物損毀,但房屋所在地的地質,若有土壤液化問題,也會有居住安全上的隱憂。現任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在擔任內政部長時,曾經請國家地震中心做土壤液化調查。當時他認為,台北的土壤液化潛勢非常高,如果發生規模6.0的地震,恐怕會有4千棟房子倒塌,萬一是規模7.3的強震,甚至會倒掉3萬5千棟的房屋戴雲發說:「我覺得李部長講的不是危言聳聽,事實是這樣,只是我們自己,真正要去面對這件事。」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料顯示,北台灣的宜蘭、雙北,中台灣的台中、彰化、雲林,以及南部的嘉義、高雄,都是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地區。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徐澔德說:「過去可能曾經是河道溼地,有比較高含水量沉積層的地方,比較容易造成土壤液化。」

中研院地科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說:「台北市來講,我會覺得如果擔心山腳斷層,更要準備好的是琉球海溝。這種海溝型規模8.0、9.0,這種型態的地震,它會產生很長週期的震動,長週期的震動,對台北的大樓影響就很大。」徐澔德說:「如果山腳斷層發生地震。其實它整個上盤,就是整個台北盆地區域都會搖晃,造成土壤液化這些地質條件的區域,可能就會需要特別注意。」

土壤液化造成地質鬆動,建築物在不穩固的基礎上,又要如何成為安居之所。戴雲發說:「我們今天用三種不同的建築結構,來做土壤液化的測試,模擬地震越來越大,我們可以看到旁邊的房子,快傾斜了。」

地質結構可能引發建築倒塌,但建築設計也是強震來襲,是否相對安全的關鍵。戴雲發說:「不管921地震、台南地震、花蓮地震,99%倒塌的建築都是在一樓,軟腳的地方柱子爆掉、斷掉、倒掉,基本上如出一轍。」

專家指出,一樓大廳挑空挑高等設計,造成主要支撐柱體拉長,尤其低樓層經營商場,打掉隔間牆放大開放空間,甚至牆面不足,都會形成「軟弱層」效應。在強震來襲時,有可能造成低樓層先坍塌,其他樓層沒了支撐力,也會跟著倒塌。戴雲發說:「一般的結構系統,盡量是方正對稱會比較好,假如沒有辦法很方正,也盡量不要做成大L型、大T型、大U型,因為這樣地震一來它會扭轉。」

房屋主體結構形狀,所在地的土質,都會影響居住安全係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台灣活動斷層調查系統,可查詢民眾居住的環境,和經常出入的場域建築,是否位在斷層活躍的區域範圍。拱祥生說:「斷層帶,是以前曾經有跡象顯示它發生過,下次地表錯動位置,不一定是在這邊。但是我們基於防災優先的概念,既然已經知道,你家在活動斷層帶上,甚至是在50公尺以內,其實會建議應該要遷居。我們用異地容積移轉的概念,給他容積獎勵要求搬遷,我們要趨吉避凶,基本上要地盡其利,斷層帶它本來就不能蓋房子。」

下一波地震何時報到,或許無法預測。馬國鳳說:「根據台灣將近一百年的觀測紀錄,大概每30年,會有一個規模7災害性地震,所以人的一生,可能會有兩次,碰到這種災害性地震的機會。」

居安思危,鋼筋一體成型的新建築工法,可以降低地震對生命財產的威脅。戴雲發說:「99%倒塌都在一樓軟腳的柱子倒塌,我們把軟腳的柱子確保住,讓它不要倒,以後我們台灣的建築,就不怕地震了。」與地震共存,期待永保安康,天佑台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