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教育 吃出永續台灣|餐桌上的革命|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吃,是每個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而怎麼吃,也能影響到地球的未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支持環境友善觀念的「綠色餐廳」,像是這間位在汐止的日本料理店,主廚張正忠總是習慣走出料理台,和客人分享當天食材的故事,抓住機會進行食魚教育。讓民眾吃魚,也能認識在地魚產,增加海洋永續料理知識。守護環境,夢想家們不再單打獨鬥,正匯聚能量,為地球奉獻心力。

港邊漁船靠岸,來自湛藍的最新鮮漁獲,登陸崁仔頂。日本料理店的主廚張正忠,專長是把在地鮮魚,鎖住滋味後完美端上桌。這一天張正忠帶路,夜訪他綠色餐廳的魚庫。日本料理主廚張正忠說:「一般我都會買乾的,乾的重量比較不會失重,越大顆越飽滿越好,煮下去才不會縮太多。」

記者Siku Yaway說:「凌晨的12點多,基隆的崁仔頂魚市場,堪稱是北台灣最大的漁獲集散地。而這個時間,大約就是頂級的挑客,他們要挑選新鮮的漁獲的最佳時刻。」

張正忠說:「這邊是澎湖的箱子魚,都是一箱一箱的。漁獲會跟我們在西岸看不太一樣,他們以石狗公,然後還有特殊的魚種為主。」澎湖、花東、宜蘭,甚至西部的新竹,這裡賣的魚,可說是囊括了全台灣各地沿海,而他都怎麼挑?

張正忠說:「稍微摸一下魚的狀況,如果牠已經軟了,代表牠死亡時間可能超過八個小時,已經從僵直期到解僵了,魚體鮮度已經在掉。做生魚片的,會避開體型不夠大,鮮度不夠新鮮。手釣魚有個好處,漁民會比較保護這些魚,價格會比較好,如果整排拖網就比較不會保存,相對會以量取勝。」

如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概念的「一支釣」,張正忠支持的這種釣法,不像拖網會大魚小魚通吃,但是成本就比其他捕撈方式都還高。張正忠說:「我覺得台灣,比較缺乏魚類的分級。」台灣漁業過去推崇數量至上,有些大量撈捕的魚,一條價格甚至壓到不到一百塊錢。反觀日本,用一支釣釣上來的同種魚,在船上即時處理做好保鮮,價格可能是台灣的十倍以上。一旦魚的附加價值提高,漁民也能兼顧生計與少抓魚。

張正忠說:「魚好不好吃,新鮮是一個要素,可是台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保存,如果有做真空或其他保存方式的話,牠肉質壽命甚至可以延長到半年。我會建議可以買夾鏈袋,用水壓式排氣法,這樣可以讓魚的狀態像真空一樣。」不放過任何能進行食魚教育的機會,一邊殺魚,張正忠一邊帶著我們,分辨養殖跟野生的午仔魚。張正忠說:「野生的尾鰭會比較尖,因為牠常在游泳要破水。」

在新北市的汐止夜市開店四年,一開始覺得綠色餐廳四個字很理想,但離他很遙遠。張正忠說:「剛開始我對綠色餐廳,其實是抱持這事情不可能啦。說實話在夜市,大概都一、兩百塊,突然落一個七、八百的餐點到這邊,消費者一定不會買單。所以必須要跟他們解釋很多,它的背景是什麼,從哪邊、哪個船長、哪艘船,怎麼捕撈一一解釋。」

落實綠色飲食生活是全球性的運動,也成為氣候變遷下餐飲業新態勢。要能遵循永續海洋原則,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為了成為綠色餐飲指南認核的綠色餐廳,必須通過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評分制度,這過程走得艱辛,張正忠仍縱身投入。張正忠說:「常常對面客滿的時候,我這邊是沒有人。曾經一個禮拜都沒有生意一直損耗,因為生魚片不能久放。」

努力讓民眾安心品嚐食材原有的味道,也要喚醒台灣人的海洋基因。張正忠說:「我覺得這邊像一個實驗室,以在地、好吃為出發點,所以食材組合跟變化會比較多樣化,順便測試這些模式,到底是不是符合現在的商業需求。所以改變真的沒這麼快,改變你也必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跟成本。」

廚師有意識地把大自然端上桌,帶領民眾認識海鮮的真味,這不只是來自產地與餐廳業者的責任,力求年年有魚,改變得先從自己的餐桌上開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