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婷 陳建安 報導 / 台北市
國道1號汐止交流道發生走山事件,所幸無人傷亡,但2010年國道3號發生走山後,高公局就已針對邊坡,依照危險敏感度,分為A、B、C、D四個分級,A最危險,D最安全,這次發生意外的邊坡、明明被列為C級,屬於較無危害性的區域,全台一共有597處、卻還是發生二度坍方,推斷原因,可能是地震岩盤裂縫加上下雨,讓C級邊坡無預警崩坍,這也讓國道人工監測系統哀轟,高公局回應,後續將檢討邊坡「監測系統」設置的密集度,以及重新評估、危險敏感度的分級。
連續幾個周末豪雨,讓國道1號汐止交流道南向出口附近,二度發生走山意外,公路交通更是大打結,邊坡土石整個崩落,空拍角度看更是怵目驚心,2010年4月25日,國道三號3.1公里,發生山崩事件,3輛車遭掩埋甚至奪走4條人命,憾事發生後,高公局隨即進行國道邊坡體檢,依照危險敏感度分成,A、B、C、D 4級,巡檢的頻率也因分級有所不同,A級和B級每個月或每季至少巡檢一次,C級和D級則被認為比較穩定,每年巡檢一次,但這次發生意外的邊坡,明明被列為C級,怎麼還會二度坍方。
用街景地圖來看,邊坡坍方前,坡腳就掛有邊坡監測系統的牌子,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說:「一個順向坡,光保護坡腳是不夠的,高速公路沿線的順向坡,不只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大多都有問題。」如何預防坍方發生?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說:「是不是他列的等級不夠高,巡檢的這個時間不夠緊,那個坡腳地錨,錨頭地力有沒有消失,可能沒有檢查那麼密集。」對此高公局回應,走山事件發生後,將檢討邊坡監測系統設置的密集度,也會好好討論分級制度的缺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