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南非】生態旅遊 不一樣的非洲|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林乃絹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林清華 攝影/剪輯  / 南非

南非,擁有豐富的地理景觀、壯闊的動物生態,以及多元的族群文化,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到訪,創造數千億觀光產值。早在1898年,南非政府就看見生態重要性,成立全球首座動物保護區。而鄰國的納米比亞,更是非洲第一個將環境保護列入憲法的國家,近年更推出「生態旅遊」,帶領遊客乘坐吉普車遍覽沙漠美景,或是登上船隻近距離跟海豹接觸,這樣的產業模式,是否能夠帶領非洲邁向永續之路,翻轉落後貧窮的刻板印象呢?接下來,我們的鏡頭,帶您一探非洲大陸的美麗樣貌。

非洲大陸充滿野性魅力,每年5月到9月非洲進入冬季,乾燥少雨樹木稀疏,動物大多聚集在尚未乾枯的水源附近,此時正是觀察牠們的最佳時機,採訪小組登上吉普車,展開一場未知的冒險之旅。

記者林乃絹說:「我們現在看到一整群的非洲象群,有看到媽媽就帶著一些小象,而且小象現在正在喝奶,非常非常溫馨的狀況,可以一起來看一看。」林乃絹說:「媽媽帶著小象在過馬路,我們要非常非常小聲地講話,不要打擾牠們,不然會讓牠們覺得我們有攻擊性。」

這是近年非洲最受歡迎的生態旅遊Safari,這個詞源自於19世紀的英語,意思是一邊狩獵一邊旅遊。如今遊客放下獵槍,改拿起相機,透過雙眼捕捉動物最原始的美麗,飽餐一頓後,小象開心甩著短短的鼻子,蹦蹦跳跳跟著媽媽準備渡河,適逢旱季水位降到低點,埋伏在水中的鱷魚伺機而動,在家族成員護送下小象平安過河,但來到岸邊,又迎來新的挑戰。

林乃絹說:「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就在克魯格國家公園,在19世紀是為了要防止盜獵的行為,特別劃設了南北縱貫,400公里的動物保護區,它的總面積相當於台灣的3分之2。現在克魯格已經是,全世界自然環境保護最好,而且也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公園。」

早在1898年,南非政府就已經將克魯格國家公園所在地,劃設為動物保護區,成為全球首座野生動物保護區。最著名的招牌景點,莫過於「非洲五霸」的威風身影,非洲象、非洲獅、非洲豹、非洲水牛及黑犀牛,名列「非洲五霸」,是最凶猛、最具危險性的動物,珍貴稀有,卻也因此引來殺身之禍。

科學家估算過去50年間,非洲獅的數量減少75%,目前僅存不到2萬隻;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的非洲象,族群數量則從20世紀初的近500萬隻,銳減至40多萬隻;同樣面臨滅絕危機的,還有遭到嚴重盜獵的黑犀牛,盜獵者割除犀牛角後,任憑犀牛失血痛苦死亡,目前全球黑犀牛已經剩下不到7千隻,嚴峻生態威脅。

促使非洲國家成立保護區,力圖挽救野生動物一線生機,採訪小組持續前進,路旁樹叢突然出現動靜。2隻母獅靠近車隊,所有人不敢發出聲響,屏住呼吸,所幸牠們對人類沒有太大興趣,車上人員嚇出一身冷汗後危機解除。

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壯闊地理景致,南非每年吸引近2千萬名遊客到訪,近距離觀察動物,創造數千億商機。林乃絹說:「我們現在在遊園的觀察車裡面,長頸鹿看到我們,牠會直接靠近,頭都探進來看我們了,長頸鹿對人們也都很好奇。」

翻轉世界的盡頭,生態旅遊環境永續共好,馳騁在漫天黃沙中,一望無際的沙漠,是不少人對非洲最鮮明的印象。林乃絹說:「我們現在在納米比亞,要進到紅沙漠的區域,因為全部是沙丘,所以一定要搭特別的越野車,才有辦法進到裡面去。」

面積超過1400平方公里的死亡谷,又被稱為「世界上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只能從沙漠外圍徒步前進,避免不必要的開發及人為干擾,維持自然樣貌,寸草不生的沙漠,也能成為全球知名景點。林乃絹說:「我們現在在紅沙漠裡面,最大最高的沙丘叫做Big Daddy,現在要直接往死亡谷下衝了。」

納米比亞,是全球第一個將環境保護寫進憲法的國家,明文規定,國家應採取維護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可持續利用生物自然資源的國際政策。究竟觀光旅遊與生態保育,如何共存?世界自然遺產,納米比「沙海」,是全球唯一座落於海邊的沙漠,當地導遊Pieter,帶領我們翻越沙丘,體驗驚險刺激的衝沙。林乃絹說:「我們剛剛已經眼睛進沙,嘴巴進沙鼻子也進沙,所以整個人沒有辦法正常認知的狀態。」

金紅色沙粒隨風翻騰,歷經千年風霜,造就眼前這片世界級地景。納米比亞政府規定,想在生態敏感區進行觀光活動,得先通過生態旅遊認證,包含活動地點、遊憩行為,甚至交通路線,全都有嚴格規範。

生態旅遊導遊Pieter說:「這裡的環境相當敏感,今天來到海邊的所有行為,可以發現我們不會直接開車到沙丘頂端,我們只會在所謂的流沙區行駛。我們車子行經的地方,沒有任何動物棲息,沒有鳥類沒有鳥巢,也沒有蜥蜴居住在沙堆裡。因為我們希望長長久久經營,讓我們的後代,或者你們的後代能夠繼續造訪,這是非常重要的。」守護環境,產業才能邁向永續。

林乃絹說:「在觀光船上可以看到,鵜鶘和海豹登船和遊客做很親密地接觸,這是在納米比亞,很重要的一個海上生態的一個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環境資源。」

生態旅遊導遊David說:「我們有大約250萬隻海豹,跟納米比亞人口差不多,納米比亞的海豹可能比人類還多,所以我們希望未來海豹可以投票,這樣也許會帶來一些改變。」

坐落於納米比亞的海豹島,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海豹保護區,成千上萬肚皮圓滾滾的海豹,是當地人氣最高的觀光大使。豐富生態資源,創造巨大商機,但非洲得天獨厚的優勢,還不只如此。

物產豐饒,幅員廣闊,加上25歲以下人口約占總人口數的6成,勞動力充足,種種條件,都讓許多人將非洲視為深具發展潛力的地區。1996年,舉家移民到納米比亞的陳福眾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納米比亞僑胞洪淑女說:「一八九幾年,納米比亞之前被德國人統治過,所以他有一些後裔會留在這邊,從沙漠裡面造鎮,這是一個非常有名超過百年的德國小鎮。」

整齊劃一的街道,繁華熱鬧的商業區,來到位於納米比亞中部的鯨灣,可能會打破許多人,認為非洲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洪淑女說:「很多人對非洲很陌生,特別像我們在這邊已經將近30年了,給我感覺這個像是歐洲的後花園。」

當地政局穩定,又有發達的礦業、漁業及農牧三大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來到異鄉打拚的僑胞們,闖出一片天。納米比亞僑胞陳福眾說:「台灣人還停留,以前非洲小孩子吃不飽,肚子大大的然後戰亂。但是整體來看,納米比亞基本上,人民都還能吃得很飽,然後治安又好,它本身跟臨近國家來講,它算比較富有的國家。」

洪淑女說:「納米比亞,本身是一個資源非常豐盛的國家,人口數才250萬,它如果有一個很好的領袖,有一個很好的領導人,他可以把整個國家,帶向一個非常富有的境界,就是說可以給百姓很好的生活,所以還是滿值得期待的啦。」

曾被視為黑暗大陸、蠻荒之地,非洲之南有著全球最嚴重貧富差距,也是生機勃勃的沃土,以生態為名,豐富文化為底蘊,翻轉世界盡頭,這片大地正奮力前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