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南非】台灣傳愛非洲 助養貧童築夢|華視新聞雜誌

林乃絹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林清華 攝影/剪輯  / 史瓦帝尼 (原「史瓦濟蘭」)

您對非洲的印象是什麼呢?台灣唯一的非洲邦交國史瓦帝尼,面積不到台灣的一半,也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華視採訪團隊前進非洲,探訪了史瓦帝尼的偏鄉部落,發現在當地,水電、糧食和生活物資都相對缺乏,而讀書更是農村孩子的奢求。特別的是,來自台灣的非政府組織,跨越一萬多公里的距離,深耕非洲建立育幼院和學校,更集結各界愛心助養貧童。而接受扶助養的孩子,努力學習中文,和台灣牽起了深厚的緣分,也多了競爭力。「探祕南非」我們先從會說中文的非洲孩子看起。

隔天就是18歲生日的淨因,拎著外婆愛吃的麵包,距離上次回家已經半年。記者林乃絹VS.ACC院生淨因說:「(奶奶如果看到你,會不會很驚訝說,你怎麼這時候回來),會她會,(她不知道你要先回來嗎),她不知道。」

她的家在史瓦帝尼南部的偏鄉聚落,荒蕪的山丘只有幾戶農家。迎接她的是阿姨,不見外婆的身影,淨因有些失落。記者林乃絹VS.ACC院生淨因說:「(你這個麵包沒有給阿姨),我要給我要給奶奶。」

黃土泥屋,在低溫10度的寒冬顯得單薄,這時熟悉的身影出現了。淨因外婆說:「哈囉大家好。」淨因有記憶以來,外婆是父母離世後唯一的依靠,她、哥哥和外婆相依為命,直到她和哥哥搬到了國際人道組織ACC。

淨因外婆說:「說真的很高興你能回家來,但是說實話,我剛回來的時候很緊張,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是淨因不乖被趕走嗎,所以淨因要繼續保持,不要讓我擔心。」

記者林乃絹VS.ACC院生淨因說:「(那你在ACC的時候,奶奶很想念你怎麼辦),她會到ACC,(那我看到你們家這邊,有一棟新房子,這新房子是怎麼來的),這新房子是哥哥,在台灣一邊讀書一邊工作,然後存錢蓋房。」

林乃絹說:「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房子,其實還沒有蓋好,只有一個雛形,但是可以看到它不管是建材或者空間格局,都比它原本他們家的泥土屋還要更舒適,整個空間也更完善。」淨因從5歲離家,12個秋冬都在另一個「家」度過,每年12月,南半球夏季的聖誕節,才會回家和外婆團圓。

淨因只是史瓦帝尼農村孩子的縮影,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史瓦帝尼約110萬人口,卻有58%的人民生活在國際貧窮線以下,每人日均收入只有1.9美元,相當於60台幣。很多非政府組織深耕史瓦帝尼,包含由台灣人創辦,助養淨因成長的ACC。

跟著台灣老師,朗讀中文字正腔圓,學生除了學母語和英文外都要學中文,傳承非洲文化也建立全球視野,內在的潛力也得以發揮。透過教育為孩子賦能,由社工轉介來的院生,自幼在院區生活、就學,來自全球助養人的支持,讓他們到18歲前都能安穩成長。與其說這裡是育幼院,更像是寄宿學校。

ACC在馬拉威、史瓦帝尼、納米比亞等非洲6個國家,為貧苦孩童打造一個家,目前7個院區共有1561位院童接受助養。大孩子照顧幼童,沒有血緣關係卻建立家人般的緊密情感。

史瓦帝尼ACC院長柯雅玲說:「我們的畢業生已經出去了,可是他們常常跟我聯絡,他沒有忘記這裡,他沒有忘記曾經栽培他長大成人,可以讀到大學的這樣的一個家,他把這裡當家了,這是我最感到最欣慰的。我們大家對孩子們的希望就是,他要記得,長大成人學成歸國以後,他們要把這一分大眾曾經對他們的愛傳下去,這個就是最好的回饋。」

中式建築佇立在非洲土地上,以佛教為本創建的ACC,升旗典禮聖歌悠揚。柯雅玲說:「孩子他在他的原生家庭,一定有他基本的宗教信仰,很有可能他是基督徒,也有可能他是天主教徒,更有可能是回教徒,無論如何不管他什麼徒,他來到這邊就是尊重也尊教。遵照我們的規矩行事,潛移默化讓他知道,佛教其實對他生命來講,可能不是一門宗教,而是他生命當中的一個哲學。」

清金8歲時媽媽病逝成為孤兒,外婆無力扶養他和弟弟,清金9歲來到ACC,現在18歲即將讀大學的他,第一志願是到台灣留學。貧瘠大地卻孕育豐饒的夢想,清金小時候用2年積極學習,成了中文通,讓願望變成可能。

清金的眼裡澄澈有光,在史瓦帝尼成長,但他的世界無限大。根據媒體報導,史國的貧富差距,位居全球第4高,僅次聖多美普林西比、尚比亞、和納米比亞。2021年,史國全國失業率33%,青年失業率高達58%。在ACC這道圍外,是現實的無奈。

林乃絹說:「在史瓦帝尼的山區部落裡面,其實會有很多居民來這個社區的關懷據點,因為每個月一次,會有很多NGO來到這邊,發放物資給居民。」

簡陋的房屋,既是學校也是日照中心,老師們一人身兼多職。社區關懷中心老師Nomsa Mtshali說:「我們做飯、教導孩子們和他們一起玩,教數學英語文化和舞蹈,最大的問題是食物,甚至對他們家庭也是。」

林乃絹說:「在社區的關懷據點,這些小朋友們來領取物資,他們今天拿到的是蠟筆、削鉛筆機,還有一些書本。」

Nomsa Mtshali說:「我認為藥物也很重要。」社工Bagcinele Ngwenya說:「因為據我們所知,孩子們來自貧困家庭經濟條件差,所以他們難以負擔去醫院治療,所以他們給了老師們挑戰。」

ACC定期運送物資到社區救濟站,協助居民維持生活品質。資料顯示,當地家庭93%還是使用傳統茅廁,34%沒有電力、60%沒有乾淨水資源。在路邊,我們遇見正在洗衣服的婦女。

當地居民說:「沒有水我們就無法生存,水非常珍貴,我們用水洗滌,我們需要水洗衣服,我們也要給花園澆水。」柯雅玲說:「這邊要有一個很清潔的生活用水,其實是不容易,因為你要打井。那打井有成有敗,成功當然大家歡喜,失敗就是錢沒了,挖水井之後我們沒有自己獨享,我們是跟當地的居民共享,我們一共嘉惠了400多戶的居民。」

當地居民說:「我們對這裡的抽水站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我們的家園能得到更多水,因為有了抽水站,所以我們這地區,不再為了取得水源而絕望。」

解決民生需求是首要之務,世界銀行2023年5月通過,以26億史鍰約44億台幣,資助史瓦帝尼推動經濟轉型。非政府組織和酋長部落,也維繫密切互動。路途顛簸,物資送進了傳統部落。蘆葦草搭建的傳統茅草屋,和水泥房舍錯落,這是酋長部落。

史瓦帝尼是非洲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但傳統部落政治與現代制度並行,酋長有崇高社會地位。部落代表聚集,清點好一箱箱捐贈的鞋子和衣服,長者們開心地領取物資。吟唱出喜悅讚頌著豐沛,伴著繚繞歌聲,來自台灣和世界的關懷傳愛非洲,失落大地透出了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