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生向前行】凝聚大武生命力|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東縣

您造訪過台東縣最南端的大武鄉嗎?這裡是台灣夏季最常出現焚風的地方,也是花東地區近年來人口流失速度最快的鄉鎮。資深廣播人潘美緣,2013年開始展開台北、台東二地居的生活,從社區志工做起,為家鄉發展擘藍圖。2023年她利用家中原本的大武旅社坐落地,改造為南迴四鄉唯一的書店,不只老家成為地方創生基地,更結合返鄉青年及在地人,攜手串起故鄉的精亮點,期待更多旅人停留駐足,深度探索大武的豐富內涵,創生向前行繼續前進東台灣。

資深廣播人潘美緣說:「長大以後我喜歡旅行,這次我要帶著書裡的篇章,回到故鄉,和旅人們分享大武風情。」潘美緣說:「因為(老家)以前是旅社,我的童年,其實是在大旅社裡面長大的。我長大以後很愛看書,這間書房目前上架的書,有3分之1是我的書。」

聽眾們熟悉的主持人天瑜,她的故鄉在台東縣大武鄉,這裡不只有童年的回憶,也是承載滿腹鄉愁之地。潘美緣說:「我小時候剛好是經歷這邊,大武山脈的伐木時代,各種味道各色口音各種膚色。其實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把他們當成一本一本的故事書,因為他們都會講他們的故事給我聽,這個童年的記憶其實還滿深刻的。」

架上一本本書,堆疊起故鄉的再造計畫,原本已經成為廢墟的老家旅社,搖身一變成為南迴四鄉唯一的書店。開啟返鄉之路的同時,她也在四處找尋大武鄉的亮點,拼湊家鄉旅遊地圖,吸引旅人停留駐足。

生態導覽員葉少雲說:「我們慢慢走,我沒有摸的植物千萬不要去摸。」葉少雲是山豬窟休閒農業區的導覽員,也是在地最資深的生態解說員,大家都熱情喊她葉大姐。

葉少雲比潘美緣更早返鄉,在深度旅遊這片天地,她選擇回歸山林默默耕耘。葉少雲說:「會刺喔小心它有倒刺,它就是黃藤,在家裡坐的藤椅、藤桌子,藤類的器具就是這個。」

山豬窟的祕密基地裡,有一株千年神榕,葉大姐經常帶著遊客造訪,祈願心想事成。潘美緣說:「它不知道多少歲了,但是只要你敬畏自然,它就會帶給你好運氣。」葉少雲說:「祝福我們這個地方,祝福我們故鄉能夠更美好,然後年輕人能夠回來,就像美緣這樣子。」>

大武地方創生成員潘美緣說:「我們這些點,這些祕境,其實需要串起來。如果你打電話去問鄉公所,他會請你去報團客,我相信台灣有很多的偏鄉都是這樣,我們有太多的珍珠,但是不容易被看見。」

潘美緣說:「阿嬤過世之後,整間旅社就等於形同廢墟,因為一個颱風來就吹掉前排的房子,下個颱風來再吹掉一排。後來我回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拆房子,旁邊方舟教室的小朋友告訴我這邊變成鬼屋,就是我的老家第二度變成鬼屋。我覺得地方是真的需要一間圖書館,吸引大家進來,不看書的人覺得有個舒服的所在。其實從大概10年前,我就把節目帶著走,因為不帶著走,我們回來我節目會開天窗。」

廣播內容說:「這裡是Alian 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現在您正在收聽的節目是,每個禮拜一到禮拜五,太陽時間7點07分到8點整,陪大家一起迎接活力與陽光的,部落勞動級產業節目,聽見太陽,djavadjavai(排灣族語:你好)。大家早安我是天瑜,我們在地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地方創生的計畫開始進行了。」

潘美緣說:「中年回鄉,我一直想著,自己能為孕育我的這塊土地,做些什麼呢。」記者李婉婷VS.資深廣播人潘美緣說:「(這個是什麼地方),這個是為了附近永久屋的孩子,設立的方舟課輔教室。」

多年前,潘美緣說服家中長輩,將老家無人使用的一塊空地,無償提供社區,作為孩子課後輔導班的場域。潘美緣說:「今年第6年了,我跟家裡的人商量是,我們不太可能再把土地收回來了,不管是晚餐或者是課輔的活動,其實都是免費的。」

方舟教室從公益出發,鄰近的家家酒書房,也慢慢成為現在的地方創生基地。

潘美緣說:「我們說祕境也好,或者是鳥不生蛋的地方也好,你要在地人帶路,在我前面的引路人已經好幾位了,我只是後面再進來,我進來的時間點好像也剛剛好,他們都幫我鋪好路了,讓我省力很多。可是我如果這一步沒有成功,我覺得後面的人也在看我,如果做成這樣都不會成功,那是不是會是一個錯誤的示範,」

大武鄉人口外移嚴重,從1980年代消長至今,銳減了近3分之1,住民數只剩下約5600人。國發會更在2018年提出全台有134個鄉鎮恐怕有被消滅的危機大武鄉也名列其中。偏鄉怎麼留住年輕人,滿懷理想抱負的返鄉人,如何一方面維持生計,又能讓家鄉變得更好。

青年藝術家黃日楓來自桃園,他在台東long stay多年,書房二樓的大型3D海報,是他對大武海灘的深刻印象。青年藝術家黃日楓說:「海的部分是用空拍,沙子跟可以踩的地方,我都是用照片一張一張拼貼而成,邊走邊拍,大概我拍了1千多張。」

不同時空的石頭與海浪匯聚相遇,讓人一眼就能看盡,大武之海的原始樣貌。黃日楓說:「她(潘美緣)想要在家鄉,做一些可以回饋家鄉的事情,她覺得海很像是母親,走在這邊像是她回家的路上。」

潘美緣透過藝術家的巧手,集結在地元素,重燃對大武的澎湃熱情。黃日楓說:「想要有一棵樹,樹的果實是長出大武的農產品,然後我想說,我從大武的海邊撿了這些漂流木,我覺得它需要一個生命力。」

記者李婉婷說:「大武老街上,過去的大武旅社,現在有了新的樣貌,不只返鄉青年集結,書店也成為地方創生的平台。」

太湖原生植物園主人黃月葉,多年來收藏800多種台灣原生植物,蘭花蕨類品項超乎想像。原生植物園主人黃月葉說:「一開始也是死很多,前前後後至少經過半年,上山我能發現到的景點,你們永遠看不到。」

過去從事會計工作的洪瑛珠,是黃月葉的女兒,當初母親花了好一番功夫,才說服她促成青年返鄉,回到大武老家。原生植物園導覽員洪瑛珠說:「基本上這些植物,大多都是我們山豬窟,我們巴塱衛山這裡才有的物種。」

2015年,洪瑛珠的角色從會計人員,成為守護台灣原生種植物的園藝高手。洪瑛珠說:「慶幸我回來的時候,我們這邊的開發是很慢的,甚至於沒有被完全開發,我們就是趁這個時候,趕快就是下一點心力下去,為我們在地做這些事情。」

潘美緣說:「他們都是早我一代兩代就回來,他們也是在呼喚,他們的下一代回來。他們的下一代能不能回來,其實關乎的就是產業跟經濟能不能轉動。」

早晨的大武老街,喧鬧的聲響,來自不時沿街叫賣,發財車帶來的行動菜市場,景物依舊,或許只是近鄉情怯。

潘美緣說:「媽媽是一邊罵我,然後一邊把她的私房錢掏出來,我媽媽80歲了,她一直覺得古厝沒有人要,回去就賣掉。爸爸要把老家賣了,然後可是我什麼都不能做,因為我爸爸是長子,他要賣了你的記憶,你能怎麼辦,還好他沒有賣掉他賣不掉,他賣了10年都沒有賣掉。我也要謝謝這些在地,比我先回來的人,因為他們先挺住了,我才能夠回來把他們串起來。」

記者李婉婷VS.資深廣播人潘美緣說:「(你現在如果聽到人家講說,大武是鳥不生蛋雞不拉屎的地方,你會生氣嗎),其實不會,它其實就是啊,真的平常就沒什麼人,我也很怕我自己倒,因為所有的老人家都告訴我,你會倒。」

並肩同行齊步走,他們彼此堅定信念,在地方創生之路,勇往直前昂首闊步。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