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 苗栗縣
您知道台灣也有出產石油嗎?您知道台灣有著亞洲第一,全世界第二古老的油井嗎?1861年,苗栗出磺坑發現原油,從此開啟跨越百年輝煌的油金歲月。過去出磺坑古道,是辛勤的油人們,巡視油井的必經道路,經過多年開採,油氣逐漸枯竭,出磺坑從過去人稱的小香港,繁華落盡。多年來,這條山間小徑隱身在山林間,默默守護著台灣油氣開採,重要的歷史記憶,接下來,探尋古道系列報導,繼續我們要帶您前進苗栗山城,踏訪曾經牽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絕美
貓貍山城綠意綿延,過去百年間,曾有上百座油井,矗立在蓊鬱山林間,這是台灣的驕傲。台灣油礦陳列館環教老師劉玉波說:「出磺坑纜車古道,為什麼叫纜車古道,因為這邊是繞著纜車旁邊走的古道,以前這邊運送東西,勢必要走這條道路,或者說他巡視油井要走的道路,所以叫做古道。為什麼每一條古道大家很喜歡,就裡面有它的人文特色,各方面都不一樣,值得我們去體會,好好欣賞。」
劉玉波說:「現在我們走的階梯,出磺坑古道,以前都是泥土路,原地的石頭把它鋪成階梯。現在後面為了人家好走,以前中油公司這邊還有井要巡邏,為了安全起見,所以蓋了水泥階梯,讓大家走起來比較舒服。光是這些,他們巡井每天要爬上爬下,每3班制,一天最少爬3趟。」
出磺坑古油井步道,總長約900公尺,坡度平緩走起來並不吃力,跟隨人稱波哥的導覽達人劉玉波,一路前進,沿途隨處可見過去開採油氣的歷史遺跡。劉玉波說:「沿途走步道,怎麽半路間殺出一條這個像大蟒蛇一樣,這是油管,不是送油就送瓦斯,瓦斯產好以後,就利用管線把它輸送下去。」
1861年苗栗出磺坑庄居民,無意間在後龍溪畔發現浮油,1877年在美國技師協助下,成功開鑿亞
劉玉波說:「第18號油井遺址,現在只剩下井把它封蓋,井已經沒有生產,但是遺址還在。這以前整片山都是油井,100多口井,有的比較偏遠就沒有留下。」劉玉波說:「你看這個是世界第二口油井,亞洲第一口。美國賓州4年前已經停產,我們這邊還有,所以說值得慶幸台灣真的是寶。」
歷經百年風霜,1912年開鑿的出磺坑第18號井,依舊孤傲挺立。1970年代,多處油井枯竭,礦場邁向轉型,曾經人聲喧沓的出磺坑古道,逐漸乏人問津。劉玉波說:「雖然是一條古道,但是講良心話,以前的甘苦路。」
卸下產油重任,出磺坑古道,華麗轉身,成為兼具旅遊及生態價值的絕美祕徑。劉玉波說:「爬到那麼高了,一般山上如果水帶不夠多怎麼辦,這邊有現成的水果樹葉。這個叫做酸藤,因為它汁液很多,它酸會刺激你的口液,讓你感覺不會口乾舌燥。」
導覽達人波哥,發揮山林本事,三兩下就替我們解決口渴難題,就連簡易登山裝備也是信手拈來。記者梅志銓VS.台灣油礦陳列館環教老師劉玉波說:「(波哥你現在要幹嘛),採這個姑婆芋,一般像下雨天或者天氣熱,可以當個帽子直接戴在頭上。」
出磺坑古道,見證過去曾經輝煌的油金歲月,當地一草一木,更有著69歲的波哥,充滿歡笑聲的兒時記憶。劉玉波說:「這個桂竹,可以做成擊樂鼓,以前人家賣糖葫蘆的,就用這種。小時候常常我們在一起,慢慢長大以後,我就對地方事務稍微有了解,以前能到石油公司上班真的是一級棒,因為他(薪水)固定嘛,每個月開銷會固定在那邊,福利又好。」
出磺坑古道,早年是台灣經濟重鎮。1922年,出磺坑油氣開採進入全盛時期,石油年產量高達1億5千萬公升。新聞片段(1977.3.31)說:「目前出磺坑有生產井18口,每天生產天然氣180萬立方公尺,經過二氧化碳脫除處理後,每天可以供應100萬立方公尺以上的天然氣。」
劉玉波說:「你看這個鑽井平台有多高,10層樓以上吧,一般我們住家房子,一層樓差不多3米至4米,這個超過60公尺。」高聳入雲的井架,拔地而起,開創台灣油金盛世,超過10層樓高的鋼鐵結構,全由人力組裝。劉玉波說:「像這個最上面就是鋼索,天車要吊東西,利用鋼索把它牽引上去拉。像這裡這個山坡地鑿井,他們也是冒著生命危險。」
台灣油礦陳列館環教志工隊長黃古蔚說:「這個就是我們地質探勘,有了探勘,知道它的整個地層的構造以後,我們才開始派員去鑽探。」69歲的台灣油礦陳列館,環教志工隊隊長黃古蔚,在中油任職超過40年,曾經是一名採油技術員,石油探採辛酸血淚,他娓娓道來。
黃古蔚說:「講到鑽井的辛苦,真的就淚流滿面,他們24小時沒有間斷,不管風吹雨打。剛去的時候要上那個樓,我自己爬過,爬到一半我就不敢上了,可是他們天天要上下,真的是以血汗去換得台灣經濟的成長。」
黃古蔚說:「從我進公司到我退休,已經有好幾位,我非常熟悉的好朋友離開人世,就是因為在工作的時候,人的疏忽。所以說在這個職場上面,其實有很多的禁忌,交班啊上下班啊,你都要能夠講祝福的話。我非常深刻,因為走掉的老班長,那時候他來上班,結果下班的一個夥伴就說,不怕死的又來了,結果當天他就走了,那個人內疚到現在。」
辛勤的油人們,日以繼夜賣命,架上這一罐罐,閃爍著琥珀色的珍貴原油,全是一代代採油工人,得來不易的心血結晶。黃古蔚說:「到這邊不是請各位喝老人茶,也不是請各位品嘗奶茶,這是我們出磺坑這個地區,不只出磺坑,是我們全台各個地區,所生產的原油。各位可以看一看,這個來自台西的原油,很多人說這個才叫原油啊,其實不對,原油其實有各種,因為它生產的地層深度,溫度壓力年限都不一樣,所以說會造成它的這個不一樣。」
石油鑽探24小時不能停歇,工作危險繁重,但早在1950年代,出磺坑礦場員工,超過9成幾乎都是當地客家子弟。黃古蔚說:「客家人比較能夠吃苦,所以說在做鑽井的,幾乎都是客家人,你肯做肯拚就一定可以做。雖然說做得很辛苦,雖然做一做回家會說,這麼辛苦爸我不要做了,我想要回家了,不過客家人的硬頸精神,還是會咬緊牙根做下去。」
採油艱辛點滴在心,面對高壓工作,黃隊長有著自己一套紓壓哲學。黃古蔚說:「每當自己心情低潮,或是說工作碰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會爬坡,好好地躺在這邊,看看天空釋放自己的心情,再重新開始。」黃古蔚說:「在這邊20幾年,我躺過差不多4次而已也不多,躺一躺回去馬上就有點子,回去以後就能夠解決。」
出磺坑礦場員工福利社,也是隊長充電放鬆的祕密基地。黃古蔚說:「中油福利也是不錯的,以前我們有設置一個福利社,今天跟各位介紹我的老朋友小玉,她一直在這邊,對我們的員工的服務很多。」
記者陳沿佐VS.出磺坑礦場員工福利社業者廖春玉說:他們都叫我廖姐,就把我當姐姐,(那他們會跟你分享什麼),工作上的事跟私下的事都會閒聊,(跟老婆吵架會跟你講嗎),有的會講哦,(所以你每天看這麼多的員工,你也在這邊挑女婿是不是),也有順便在挑喔。」
全盛時期,出磺坑礦場員工超過千人,宿舍區,食衣住行育樂各項功能一應俱全,如今多數建築年久
珍貴歷史記憶,隱沒在荒煙蔓草間,搶救任務刻不容緩。黃古蔚說:「我很高興,出磺坑這邊受到政府的重視,把所有的歷史建築弄起來,讓我們這些老油人回來的時候,能夠懷舊好好地看一下那些東西,我們身為中油的一分子,當然以中油為榮。」
曾是台灣能源自主重要支柱,如今油人凋零,走過百年的苗栗出磺坑,復刻炙熱動人的油礦記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