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鼓匠師 重振其鼓|華視新聞雜誌

游凱茹 採訪/撰稿 徐森城 盧松佑 林洧旭 攝影/剪輯  / 新北市

2024年8月,新北市泰山一處工業區,暗夜發生大火,火勢延燒七個小時,導致八間工廠付之一炬。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這起火災意外,卻重創一家近百年的製鼓廠。遭受祝融之災的鼓廠負責人王錫坤,具有卓越製鼓工藝,被文化部封為「人間國寶」,包括各大廟宇、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朱宗慶等知名樂團,都指定要用王錫坤的作品。堅持父親王阿塗的匠人精神,如今王錫坤也秉持同樣信念,傳承給第三代的王藤,要讓鼓文化繼續在台灣發光。傳統技藝復興系列報導,要帶您深入了解,手工製鼓產業背後的辛勞,與技術難處;而在歷經這次大火考驗之後,老鼓廠如何重振旗鼓,讓精湛工藝持續奏響,一起來看。

製鼓師傅也是演奏鼓曲的好手,他是被文化部封為人間國寶的工藝師王錫坤。渾厚鼓聲隨著節奏緩急,詮釋風雨雷電四種情境,曲子有警示人生無常的含意,然而現階段王錫坤承襲父業,苦心堅持的近百年鼓廠,面臨了巨大考驗。製鼓師傅王錫坤說:「當天晚上10點多的時候,師母打電話過來,那裡失火了。」王錫坤說:「以為還可以救一點。」王錫坤說:「可是到後來全部都燒光了。」

2024年8月在新北市泰山,發生的火災意外,當天燒了七個小時,八家工廠被猛烈大火吞噬,而其中一戶就是王錫坤製鼓最主要的廠房。王錫坤說:「裡面的東西一定全部化為灰燼了。」製鼓師傅王藤說:「就這樣一夜火就沒了。」王藤說:「譬如說我們响仁和可以活個120歲,這個火災可能就燒掉我們30歲的生命,所以是(傷得)滿重的啦。」

火災發生後第天,製鼓第三代接班人,王錫坤的兒子王藤,先回到廠房收拾善後。王藤說:「這個是製鼓用的木材木板,本來有一個這麼大的鼓台,木造的現在都不見了。」除了滿地焦黑,崩落的鐵皮支架,原本放在工廠裡的物品在哪裡,幾乎只能從記憶中去回想。王藤說:「這一塊木頭,大概就是我們的大鼓台,鼓台下面會有大的枕木,至少我有記憶以來,這一塊都在,(火)對木頭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傷害。」

鼓面使用的牛皮和鼓身的木材,這些製鼓的原料都是易燃物品,經過烈火摧殘,留下的寥寥無幾。王藤說:「這是鼓環,我們會把它打進木桶裡頭以後,大家看到的畫面會是外面。」每當翻找出一個鼓環,就代表著一面鼓的消失,師傅過去精心雕琢的心血,化為烏有。王藤說:「我跟爸爸到現在,都還沒有回想這件事情,我們沒辦法回想,因為這就很像我們自己家人,家人如果突然過世,我們要怎麼去想這件事情。」

怪手進場清理的這一天,王錫坤和兒子再度重回工廠,即便知道希望渺茫,但還是想盡力,從滿目瘡痍保住倖存的工藝品。王錫坤說:「是真金不怕火煉。」劫後餘生的大銅鐘,沉穩悠揚的聲音,彷彿在安定人心,只是災後重整仍需要時間,

王錫坤說:「我還有一些我爸爸的記憶在裡面,有一些客戶的重要東西在裡面,我對不起他們,可是我盡我的努力,使它做得更圓滿,善後更圓滿,我會堅強起來加油。」王錫坤強打起精神,憑著記憶嘗試找回那些年陪伴他,一起創作出無數精彩作品的,重要製鼓工具。王錫坤說:「有些是成品了,燒掉了。」

記者游凱茹說:「老鼓廠大火後,原先使用的製鼓工具付之一炬,怪手進場整理搶救,遺留下來的物品並不多。如今廠房難以重建,只能另覓地點,等待重振「其」鼓。」

傳統手工製鼓,組成包括鼓身木頭得放在乾燥室個月,才能塑型燻烤。而鼓面從生牛皮開始裁切,至於厚薄程度的拿捏,考驗師傅功力。王錫坤說:「皮在削的時候,要削得整個皮面很均勻,旁邊就留它本來的厚度,稍微失誤會影響它的音質。」王錫坤說:「這是鼓桶鼓板,一片一片的木板接合起來,外面比較寬裡面比較窄,才可以拼成一個圓。如果都是直線的話,它沒辦法拼成一個圓。」

祝融之災,讓絕大部分材料都被燒毀,鼓皮鼓桶暫時無法製作。這些幸運逃過一劫,擺在鼓店的半成品,提醒著王錫坤沒有時間悲傷,必須加緊趕工。為了增加延展性避免鼓面,繃得太緊導致破裂,王藤用雙腳感受鼓皮鬆緊,不斷來回踩踏,縱使這個步驟,王藤做起來十分熟練,但父親王錫坤一雙眼睛還是全程緊盯。因為代代傳承壓力,只有過來人最清楚。

王錫坤說:「我們這個行業都要用體力力量,太瘦了就沒有那個力量,他(父親)是覺得我不行。」王錫坤父親王阿塗,在1927年創立鼓廠,他深知製鼓是體力活,即便熱愛這門工藝,也不願意讓下一代承接。但就在王錫坤23歲準備入伍當兵時,父親中風驟逝,身為長子就這麼扛下家業。

王錫坤說:「(父親)連叫我看都沒有,可是後來我就是慢慢,從記憶裡面下決心這樣做了。從記憶裡面找取技藝,記憶裡面找取技巧。」只能憑著記憶摸索從做中學,當年他不被看好,也沒有人相信他可以鞏固父親的製鼓招牌。王錫坤說:「重要的是師傅,我覺得那句話,對我來講是很大的侮辱。他說你沒本事,沒本事這句話對我來講非常地侮辱,我可以做為什麼不可以,我就想我做給你看,我要做比你還好。」

王錫坤歷經50多年,歲月累積的經驗,如今不僅成為,台灣製鼓技藝保存者,第三代的王藤也全心投入。王藤說:「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回來做也不會覺得辛苦,這個東西是你家的產業,不只是一份工作也不只是一個產業,它已經代表台灣一個象徵存在,甚至整個大中華。」

王藤說:「傳統家庭比較困難是,很難去細細地,父教子做什麼東西,所以等於是我們要自己去摸索。」王錫坤說:「工作是邊學邊做,你要看我在做,你做我在看。」

一方面跟著父親學習技藝,王藤這些年,也試著為老鼓店帶來新氣象。王藤說:「我除了製鼓手工,因為這是我們的基本精神之外,我會用更多其他自己的方式,繼續把這個製鼓給傳承下去。」為了讓傳統技藝更親近人群,王藤藉由導覽活動,讓大家更了解,製鼓的時代意義與重要性。王藤說:「到現在我覺得如果沒有這場火災,其實他應該就會達到滿分,就圓滿地退休了,因為我畢竟是在他背後看的人。」

王錫坤說:「這是優人神鼓送過來我這邊,還好十幾顆剩下這一顆,因為這一顆,是在我新莊的工廠裡面。」優人神鼓也是這場火災的間接受災戶,因為他們這批進場維修的樂器,唯一逃過火劫的,只有這面高150公分的大鼓。而這也是王錫坤災後,最掛心的事。王錫坤說:「我很勇敢我很負責任,燒掉一顆做一顆,十幾顆就做十幾顆。」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說:「當我們看到响仁和火災的消息的時候,同樣地悲傷跟惋惜,因為我覺得文化資產,是一個非常珍貴的一個資產,它如果沒有了,它就會永遠就沒有了。」

多年前也曾遭遇過火劫的優人神鼓,鼓勵王錫坤振作起來,繼續讓傳統工藝鼓動人心。黃誌群說:「想跟大王師傅(王錫坤)講,大王師傅你放心,這個鼓一定會保存下來,只要有人這個技藝,這個技術這個精神,就會傳承下去。」王錫坤說:「我會再起我可以。」王藤說:「我一定會一直持續地把它做下去。」

老師傅堅持信念,新世代遵循匠師意志,齊心肩負,振響手工製鼓的,傳統技藝復興共鳴。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