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柯冠丞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走在台灣街頭,究竟要承受多大的風險?台灣的道路交通狀況,曾被外國媒體,諷刺為「行人地獄」。華視新聞雜誌曾經真實記錄,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出門,卻因人行道設計不佳,只好連人帶車走到馬路上,人車爭道險象環生。2023年4月,立法院通過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34條修正案,對於保障行人安全,
行人走在台灣街頭,究竟有多危險?新聞片段(2024.10.27)說:「黑色轎車經過小巷子,從後方撞上一名行人,但整台車沒有馬上停下來,輾過行人以後加速逃逸。」新聞片段(2024.11.14)說:「一名男子,準備穿越十字路口,突然一輛貨車速度飛快,直接將男子給撞飛。」新聞片段(2024.11.15)說:「一名男子走在斑馬線上,正在過馬路走到一半,被一部疾駛而過的重機,猛烈撞飛。」
無論是學生、上班族,還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族,你我身旁的每個人,都可能深陷危機。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說:「從我角度來看,台灣需要改造的路口是99%,每一個路口都有問題。」
陰雨綿綿的週六早晨,家住汐止的林太太,正推著嬰兒車準備出門。走到熟悉的巷子口,她的心情,和過去很不一樣。民眾林太太說:「以前只有樓梯,雖然就還好兩階而已,但現在有斜坡差很多。」高度落差明顯的階梯旁,加裝了友善坡道,現在她不需要再扛著嬰兒車爬上爬下,心情也不必跟著七上八下。
2023年3月,華視新聞雜誌,曾經走訪台灣街頭,記錄下種種行人地獄亂象,當時出門一趟是這個景象。民眾林太太(2023.3.4)說:「這裡很危險要小心,因為我怕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他們隨時要左轉,像這台他們不會看。」車輛毫不禮讓行人,公車站牌更是占據整個人行
事隔一年多,我們跟著林太太重返同樣的路口,行人曾經寸步難行的街道,已經悄悄開始有了變化。民眾林太太說:「以前推車推過來的時候,人行道比較窄,要推得很剛好,不然輪子會掉下去。現在看起來是有拓寬然後鋪平,比較方便輪子推。」
當年透過華視新聞雜誌報導,曾經的危險路口已獲得各界關注,媒體監督力量促成街道改善,採訪這天適逢假日,我們直擊到有工程團隊,仍在街頭加緊趕工。工程人員鄭龍泰說:「我們是新北市的養工處,在做轄區內的危險路口改善。」鄭龍泰說:「行穿線要退縮,讓車子在轉彎處不會被AB柱擋到,就不會有危險的狀況。」
為期一個月的危險路口改造工程,期盼減少人車衝突,行人安全向前邁進,台灣等了好久才跨出這一步。民眾林太太說:「我覺得這其實都是人命換來的,用人命堆疊出來的改善。
路口改善工程,是提升行人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截至2024年10月,全台799處危險路口改造已完成489處,達成率超過6成。但行人交通事故,有因此下降了嗎?2024年1到8月,全台行人死亡人數共228人,較
趙家麟說:「我問一個問題,所有台灣路口被做成今天這個樣子,背後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誰懂行人的行為模式,有沒有誰仔細去做這個研究。我不認為整個行人地獄,或台灣整個城市道路的問題,可以在3年5年之內解決,因為歐洲城市都要走30到40年。」
2024年7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發起街道醫生票選活動,透過全民票選,選出台灣前35大待改善路口,其中桃園市楊梅區中興路共獲得3357票,高居全國第一。位於埔心火車站正對面,楊梅中興路,終日人車川流不息,究竟這個路段存在哪些交通危機,我們跟著長期拍攝交通主題的YouTuber吳祥瑀,前往現場一探究竟。
記者陳沿佐VS.民眾吳先生說:「(地方要改造,你知道這個票選嗎),我不知道,(你覺得這個地方有需要要改造嗎),不要啦,(怎麼說),因為這個市場旁邊啊,怎麼改善也沒有用啊。北市安居街店家葉先生說:「假如市政府想要這邊做人行道,我覺得不好,因為變得更窄反而更危險吧。」
面對各方質疑,地方政府也傷透腦筋。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副處長黃惠如說:「一個地方的一個路型要改造,通常需要的一定要有在地的支持,因為他們是最直接生活在這裡的人,可是在國土署這個計畫,少了一個這樣子的作業。」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組長蔡亦強說:「我們整個計畫應該是這樣講,先定義空間。」黃惠如說:「中央的票選好像也只有選路段,完全沒有說明問題在哪裡,要改的究竟是行人,還是停車問題。」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組長蔡亦強說:「我們會希望補助地方政府,先做規劃跟工作坊。大家把心靜下來想想看,目的是要改善我的環境,那做人行道其實只是方式的一種,而不是唯一。」
趙家麟說:「一個是喜一個是憂,喜的是動起來了,憂的部分是該要怎麼動。急的結果,會讓我們這幾年投入大量的資金,也會讓公務人員疲於奔命,疲於奔命的結果,又導致一大堆的民怨。我還是回到一個根本,要先明確指出問題是什麼,你跳過這個中間這個過程的結果,最後是完全不可預期。」
鏡頭來到台北市民權西路及承德路口,此時正值下班時間,人車交織出城市最繁忙的風景。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技工謝青坪說:「最遠端是三重往這邊,那個台北橋機車瀑布的路口,所以這個早上在尖峰時段,大概PCU(小客車單位量)到一萬多。其實一般以三個車道來說,頂多就三千、四千,所以這邊的容量其實是爆掉的狀況。之前就有一個,民權東路北往南的行人事故。」新聞片段(2024.5.10)說:「一名身穿黑色衣服的婦人,匆匆忙忙一路小跑穿越斑馬線,快到人行道卻摔倒在地,一輛準備要右轉的白色貨車,似乎沒看到這名倒在地上的婦人,直接輾了過去。」
曾經奪走人命的危險路口,2024年,台北市交工處透過改造,在左轉車道前方路口增設庇護島,引導車輛動線,避免駕駛「切西瓜」提早轉向,防止因視線死角釀成事故。同時庇護島,還能做為行人等候空間,更能仔細留意左右來車方向。謝青坪說:「其實這一次的路面更新,我也有把兩個左轉道的角度調整好,讓它不會是有對沖的狀況。我學習的過程,會去看一些荷蘭的道路設計,那顯然這個是跟先進國家的設計很不同,所以一看到我就會覺得很難受。」
曾經從事資訊業的謝青坪,過去他認為政府道路設計不良,與民眾期待有明顯落差。2022年,他靠著自學,加入台北市交工處設施科,進入體制內試圖翻轉現況,平時主要的工作,是負責交通標線工程及號誌交通改善。像是位於台北天母士東路及忠誠路二段交叉口,被民眾稱為畢卡索路口的路段,就是由他設計改良的成果。
謝青坪說:「行穿線非常長非常畸形,這兩條都是,所以當然是要優先處理的部分。有路中庇護區以後,行人過馬路,至少是分成三個很短的穿越距離,那行人過馬路壓力,就可以降低很多。」謝青坪說:「以我的觀察,現在進入交工處的這些人,他們主要學的是運輸管理,在運輸管理當然也有很多專業內容,但我們政府是長期缺乏對路型的調整的重視。」
為了讓道路更符合人車需求,謝青坪做了許多嘗試,像是整理車流動線,將標線重新設計。同時左轉道前方道路封閉,畫上槽化線,防止車輛行經路口時,變換車道引發事故,縮小路口,校正行穿線,增設庇護區的設計,都使得行人過馬路,不必再疲於奔命。這些進階式的改造,逐步勾勒出交通安全革命的藍圖。
黃惠如說:「標線的改造,另外一方面也是人的教育,要讓人知道怎樣正確地通過路口,並不是說我今天把路做好了,人跟車的因素就完全消滅了。整個交通安全的提升,應該是從這一起來提升。」蔡亦強說:「改變現況,一定是要做對話。也許每一個人應該都是街道醫生,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別人的安全。」
趙家麟說:「台灣民眾其實已經受夠了,如果不是受夠了,台灣不會這麼風起雲湧。人行道這個很簡單的土木工程,但它卻是最複雜的社會改造工程,整個社會,對於一個好的城市街道的認知,要重新被建立,」
建立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勢必得顛覆過去一味追求順暢無阻的行車思維。每位駕駛人,抵達目的地之後也都是行人,翻轉行人地獄惡名,首要課題是如何讓你我走在街頭,都能安全無虞、無所畏懼。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