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 陳永光 報導 / 台北市
最近隨著國內統獨爭議的不斷升高,中共官方也一再的在媒體上大加撻伐,表示不能容許台獨聲浪繼續高漲,但是未來的中國究竟會走向什麼方向呢?在開國八十年的國慶前夕,不能不冷靜、理性的來面對這個課題。
一九六四年,原子彈試爆成功,這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刻,一九八八年,每人所得超越美金六千,晉入世界「高所得經濟」排名,這是中國人抬頭挺胸的一刻,可惜,一個發生在大陸,另一個發生在台灣,一邊用軍事成就所產生的自負,引起另一邊的不安,一邊因經濟成長所產生的自信,也引起了另一邊的自卑,分裂的中國,無法共享那百年來忍重負辱後的揚眉吐氣,也無法共享那擺脫貧窮落後的抬頭挺胸。「國家統一綱領」,就開宗明義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統一,在講求國家的富強與民族長遠的發展,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在中華民國八十年春天的台北,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以及行政院院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它就是針對海峽兩岸情勢及今後中國變局,所提出的一個前瞻性的重大文獻,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應當來參與這個文獻的探討。
當前的中國是分離的,一邊是十一億五千萬人民的大陸,一邊是兩千萬人口的台灣,當前的中國是對立的,北平認為它代表中國,台北認為它代表中國,當前的中國是分歧的,一邊因人多地大得到重視,但因貧窮落後得不到尊敬,一邊因經濟發展得到尊敬,但因地小人少得不到重視。當前的中國人是分散的,一邊有地理的中國,歷史的中國,但沒有民主的中國,現代的中國,一邊則以其四十年來進步的紀錄,建立了現代中國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雛型,這正就是一九九○年代,初期錯綜複雜的「中國結」,分離而不能永遠分裂,對立而不能永遠敵對,但這不是個死結,因為當前的中國有一點是一致的,北平與台北都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不能獨立,中國只有一個,中國應當統一。
當台灣在全力推動民主政治改革時,少數人不應當或明或暗地主張台灣獨立,因為它會帶來太多的變數與爭論,正如當政府倡導國家統一時,少數人不應當迫不及待地談回歸祖國,這樣也會帶來太多的變數與爭論,這就是說,在落實台灣民主過程中,不要以巧妙的設計,來倡議台灣獨立,就正如在兩岸交流中,不要以國土的眷戀,立刻要求中國統一,在台灣當前推展民主改革與促進兩岸交流的中間,有絕大的空間,供大家施展政治智慧與想像力,統獨之爭的減少,必然會帶來較少的政治風險與抗爭性,唯有持這樣的一個理性態度,我們才可能避免一些人對台灣民主改革狂熱,對統一則冷淡,也才可以避免一些人對統一產生幻想,對台灣安定則忽視。
在台灣,一些中國人,不要隨著「獨立」的節奏就渾然共舞,在大陸,一些中國人,不要吹起「統一」的號角就勇猛衝刺,兩岸統一需要理性與耐性,「國家統一綱領」,是一個為全體中國人所設計的統一藍圖,任何一個中國人不能忽視它,更應當認同它,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爭,中國人是否又將經歷另一次慘痛的戰爭浩劫,如果兩岸協商統一,中國人是否終將在二十一世紀昂首闊步,立足世界。
戰乎、和乎,繫乎一念之間,統乎、獨乎,就在一步之差,擺在中國人面前一個最嚴肅的課題就是,中國人要統一的中國,還是要分裂的中國,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選擇了統一的道路,我們所要的當然不是統一的共產中國,而是統一的民主中國,因此「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分階段逐步完成。
中國是屬於中國人的,中國不屬於共產黨,也不屬於國民黨,把「黨」與「國」劃上等號,已經無法在一九九○年代被中國人接受,在歷史上的是非恩怨,應當埋葬在時間的隧道中,不要再讓這一代的中國人肩負起那沉重的包袱,我們強烈的認同,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因此中國的統一,應當以全民的福祉為依歸,而不是黨派之爭,對中共當局,我們不敢有美麗的憧憬,對中國,我們不敢不有歷史的責任,這個責任,就是把中共的中國,變成中國人的中國,要讓中國成為真正屬於中國人的中國。
不論那一個黨執政,都必須要滿足中國人的願望,在貧窮、落後、迫害、專制的歷史枷鎖下,中國人的願望就是要,在法治與人權保障下,人民享有投票、言論、工作、遷移等自由,不再有政治迫害的恐懼,在市場運作與中產階級形成下,人民不再有貧窮的恐懼,在重視專才及提高教育水平下,人民不再有愚昧的恐懼,在重視個人意願及家庭倫理下,人民不再有被鬥爭的恐懼。
這就是為什麼,「統一綱領」的第三個原則指出,中國的統一,應以發揚中華文化,維護人性尊嚴,保障基本人權,實踐民主法治為宗旨。
隔絕四十年後,既不需要立刻熱情的擁抱,也不需要立刻冷靜的談判,而是要在交流互惠之中,消除敵意,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了解彼此的心情,心思與心結,中國統一是我們追求自由、民主、均富中國的唯一途徑,它有進度表,沒有時間表,近程:交流互惠階段、中程:互信合作階段、遠程:協商統一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實際時間可長可短,全看情勢的演變,與對方善意的回應,正如李總統,在今年四月三十日的記者會上所指出。
當中共當局不斷在鼓吹與催促三通,直接通郵、通航、通商之際,我們要指出,這是中程階段的工作,不先通過近程階段,就無法進入中程階段,近程階段的條件,具體、清晰、合理,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設立中介機構,維護兩岸人民權益,大陸地區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台灣地區則應加速憲政改革,推動國家建設,建立均富社會,兩岸摒除敵對狀態,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
一個中國結,扣住了十一億多中國人的命運,交流互惠階段,就是解中國結的第一步,只有這個結解開時,兩岸才能進入三通,以及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的中程階段,中程是分裂與統一的中途站,經過了交流互惠,建立了良性的互動關係之後,兩岸關係在這一階段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雙方關係由民間而官方,產生了對等的管道,三通、通郵、通航、通商,由間接而直接,雙方共同開發大陸東南沿海及其他地區,兩岸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創造協商統一的有利條件。
在意識上,台灣再不孤立於中國認同之外,大陸也不再孤立於台灣的現代化之外,在行動上,「台灣經驗」透過三通,就容易發揮重大的示範作用,允許私有財產,鼓勵財富累積,實施土地改革,增加農民增產意願,控制政府預算,減少物價上升的威脅,鼓勵中小企業,逐步替代公營企業,增加投資意願,拓展創業抱負,尊重市場機能,減少管制扭曲,注重社會公平,減少特權壟斷,提昇教育機會,重視知識分子,鼓勵產品外銷,賺取外匯,如果中程階段推展順利,落後的大陸逐漸不再落後,分離的中國逐漸不再分離。在世界舞台上,那一個落後的社會曾經得到重視,那一個分離的國家曾經贏得尊敬。黃河依舊黃,長江仍然長,中華民族近代的悲痛故事,在中程階段結束時,終於接近尾聲。
大多數中國人預測,「台灣獨立」不僅會帶來戰爭的危機,而且會侷限後代子孫的發展空間,統一不建築在民主、自由、均富的基礎上,則不僅會帶來歷史的悲劇,也會陷後代子孫於痛苦深淵,只有謹慎地經過了近程與中程階段,才有可能晉入遠程的協商統一階段,最樂觀的預測,也要在二十一世紀初葉以後,在這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秉持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討憲政體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如果久分必合的歷史預言正確,那麼一世紀以來,中國人所承受的凌辱、貧窮、專制、戰亂都將一掃而空。
「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讓余光中對中國的沉痛變成沉痛的歷史,不再有朝代更迭的重演,只有民族奮發的雄心,不再有烽火滿天的恐懼,只有建設家園的決心,在中國統一下的中國人,終於同時贏得了重視與尊敬,中國變成了一個再也不能分割的整體,再也不會分離的國家,面對統一的激情與所需付出的代價,西德總理柯爾說,「我們相互需要」,台灣與大陸相互需要,所有的中國人對彼此都有責任,祖國的雪山蒼蒼,中國的統一前景是否茫茫,答案似乎只有一個,這就是要看我們有多深厚的台灣情,我們有多恢宏的中國心,以及我們的「國家統一綱領」,會激起多強烈的共鳴。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