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 李中恩 蔡來發 報導
從去年開始,經濟部就積極鼓勵我國的產業,參與菲律賓蘇比克灣經濟區的投資計畫,而許多業者在考察了菲律賓後發現,近二十年來,菲律賓的經濟由於社會貧富不均、治安敗壞和政局的不穩,而大幅衰退,成了一個開發中國家不進反退的例子,接下來的單元,我們希望以菲律賓的經驗,作為國內現階段政經發展的意見。
珂茵颱風的肆虐為菲律賓帶來不小的災害,卻也一掃過去幾個月來的乾旱,馬尼拉港中停泊著大小船艦和點點遊艇,映照著夕陽的餘暉,南洋黃昏的天際,卻還有著層層揮不去的陰霾,六千六百多萬人生活在,由七千一百多個島嶼組成的菲律賓群島,數十年如一日過著同樣的生活。
菲律賓在一九四六年,建立民主共和國之後,實施了美國式的民主政治,曾經被譽為亞洲的民主櫥窗,從一九四九年開始,來自美國源源不斷的經濟援助,菲律賓經濟成為二次戰後,僅次於日本的遠東第二經濟大國。一九六○年代,當我國平均國民所得只有150美元的時候,菲律賓的平均國民所得已經高達250美元,但是跨越七○年代,到了八○年代,我國平均國民所得已經到達2000美元時,菲律賓只有750美元,到了九○年代,當我國增加到8000美元時,菲律賓卻還不到八百美元。
回想二十、三十年前,菲律賓經濟富裕令台灣人相當羨慕,紛紛到菲國打工賺錢,但是二十年後台灣卻是菲藉勞工的樂土,台灣的生意人卻成為菲律賓人眼中的金主,菲律賓經濟持續不振的第一個原因是,土地分配不均造成貧富懸殊的危機,菲律賓獨立後,為了解決土地分配問題,曾經先後頒行多項土地改革法,和土地重分配法,但是由於許多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都是大地主,於是與官僚相勾結阻礙土地改革的推行,結果使得菲律賓全國百分之二十的可耕農地,集中在兩百五十戶大地主的手中,形成寡頭經濟,全國百分之八十的財富資源,集中在不到百分之五的人手中,迫使百分之八十五的農民在貧困中掙扎,也瓦解了菲律賓的經濟基礎。
農民沒有土地又不願意被地主剝削,於是紛紛離鄉背井,湧入馬尼拉等各個大城市,但是高達百分之十三的失業率,和每週不到二十個小時的工作量,使得都市中富裕的人依然富裕,貧窮的人還是貧窮,貧富之間不僅造成生活條件極大的差距,也形成都市流民心中的相對剝奪感,於是搶劫、綁票,黑社會刑事案件層出不窮,使得社會動盪不安,有錢人更是人人自危擁槍自重,根據估計,這些層出不給的犯罪事件,如果再加上勞工罷工所造成的影響,菲律賓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二十億美金,不但停頓國家的建設也遏阻了外商的投資。
菲律賓經濟衰退的原因除了貧富懸殊、治安敗壞、社會動盪不安之外,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官員貪污腐化、政變頻繁、政局不穩,因為國內政治權力,始終把持在少數有錢階級的手中,在前總統馬可仕和艾奎諾夫人任內政變頻傳。一九八三年馬可仕任內,反對派領袖艾奎諾參議員遭到暗殺,導致菲律賓嚴重政、經危機,當年菲律賓三十億美元的國際債務無法償還,隨後兩年菲律賓國民生產毛額呈現負成長,三年後艾奎諾夫人的不流血政變,結束馬可仕二十年的執政,但是在艾奎諾夫人任內,軍變、政變多達六、七次使得外資卻步,政府沒有能力從事公共建設,加上政府預算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必須用來償還外債,這種種因素更加深菲律賓的經濟困境。
菲律賓在二次戰後國家的富裕程度,和經濟發展潛力,曾經一度凌駕亞洲各國之上,但是進入九○年代,菲律賓經濟卻位居亞洲之後,如今是百廢待舉,這也證明了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繁榮必須要以社會均富,法治秩序和政治穩定做為基礎,如果沒有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紀律的政治環境,光談民主政治也只是一個無效率的民主,當然更談不上經濟的繁榮,因此菲律賓的經驗,確實值得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做為借鏡。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