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回歸自然的桃花源

胡淑裕 蕭若華 報導  / 台北市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您可能知道有所謂的單身貴族、頂客族這些名詞,而現在社會上又出現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回歸自然的生活,自然生活這個名詞已經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生活哲學,我們發現無論在風景秀麗的花蓮,在有小瑞士之稱的埔里,或是在一些鄉間小鎮,甚至就在都市中的一個寂靜角落,都有許多的文人雅士,在那過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遠離塵囂、遠離爾虞我詐的都會生活,正在享受著另外一種人生。

  台北市復興南路,是一個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黃金鬧區,自立晚報記者張孟起和工商時報主編劉素玉共築的家,卻在這兒大隱隱於市,在高樓大廈環繞下,以人為的方式經營出,都市中難得一見的鄉居生活,一進屋就映入眼簾的磚牆、池塘及民俗飾物,令人有種置身鄉下的錯覺,也就是這種感覺,吸引著許多人一到張家就捨不得離開,因此這兒經常是三五好友,或者由好友帶來的朋友聚集的場所。這裡就在台北市中心,又可以享受一下戶外田園的感覺,離不開台北的人,能有這樣的生活,也難怪許多台北人來了之後就不想走。

  張家不只是久住台北的大人喜歡來的地方,連台北的小孩一來這裡,也不再煩著或黏著大人,這裡有張孟起為他的孩子蓋的玩具屋,還有狗狗,跟狗狗玩,玩玩玩具,有時餵餵養在池塘裡的烏龜,光是這樣,住在台北的小朋友都開心的不得了。屋外是有陽光、有綠樹的天地,屋內喜歡民俗古物的張孟起夫婦,也在有限空間建構起兩人的天地,不論是矮櫃,坐著的羅漢椅,甚至燈飾、鏡架,無一不是他們心愛的收藏品。因為兩人的記者工作,無法離開台北,張孟起和劉素玉夫婦於是大隱隱於市,在台北市中心築起台北的桃花源,這裡雖然無法遠離塵囂,卻也聚集不少文人雅士,來這裡清談品茗,看書會友,這裡已經是許多台北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了。

  張家在台北市中心能擁有綠樹和戶外生活,是令台北人羨慕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台北人,都那麼幸運想擁有就能擁有,別說台北寸金寸土,許多人負擔不起,有的人就算負擔得起,一想到空氣污濁、交通阻塞,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經常緊張不已,付出再大的成本,生活品質依舊無法提昇,因此乾脆遠離都會,重新開始人生的另一個起點,這樣的人口也已經不在少數。從事藝術創作的侯俊明,就有感於十多年來在台北打拚,生命一直處在透支的狀態,無論是身心或才智,都覺得變「薄」了,所以三個月前離開他多年來創作的靈感來源,「病態的台北兩性關係」,而和新婚妻子徐進玲來到苗栗苑裡,在這裡他要拋開往日活得那麼嚴肅、緊張、焦慮的日子,重新開始以生活來經營生命。

  決定離開又愛又恨的台北,侯俊明夫婦當初從北到南,找尋的目標是廢棄不用的老房子,他說一來因為要與土地產生較大的關連,二來因為老房子便宜,他們才負擔得起,現在他們住的這個房子,有個大的曬榖場,還有菜園可以種菜,再加上三房兩廳,一個月租金是五千元,他們說生活在這裡,真有如魚從即將乾涸的池水回歸海洋的舒暢。在這裡除草種菜是例行工作,連垃圾也以最自然的方式處理,能燒的燒,能掩埋的掩埋,不能再生的垃圾就累積起來回收,這樣的和自然生生相息的日子,是在台北未曾有過的。

  苗栗苑裡離海邊近,那裡的夕陽映在沙灘上的美景是有名的,傍晚時分騎著摩托車到海邊享受大自然美景,是侯俊明夫婦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而在這美麗海邊附近,早就有藝術家前輩定居在這裡,尋找創作的活動,因此到海邊走走,觀摩拜訪臨近藝術家的作品,也是他們這重新開始人生的一大樂事。在這裡不過才三個月,附近的小朋友就經常來找這個從台北來的徐老師,曾經在森林小學教過書的徐進玲,終於圓了要去鄉下教書的夢,始終覺得台北像隻大怪獸,作品也呈現台北市光怪陸離的侯俊明,來到這裡不再憂鬱了,作品風格或許也會因此改變,最重要是他們夫婦來這裡後不再心情不好,也不再吵架了,這裡是他們的桃花源。

  離開苗栗,我們來到埔里,這裡風景秀麗、四面環山,有小瑞士之稱,這裡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桃花源,雕塑家陳石年三年前,毅然決然辭掉他那分相當穩定,而且薪水還算不薄的工作,回到他太太王昌敏出生的埔里,專心從事創作。陳石年在台灣手工藝研究所設計師的職務,重要性僅次於所長,又可以接觸許多藝術家和企業家,是許多人羨慕的工作,但是他卻義無反顧地回到他在十五年前就嚮往的埔里,專注於艱苦的雕塑創作事業。

  擺脫了忙碌的開會工作,離開了和自己興趣相違背的工作環境,陳石年現在生活過得很簡單,每天除了灑掃院子裡,他一手灌溉種栽的花草樹木之外,他所有的時間都在雕塑,回埔里三年多,他已經完成了八十件作品,他洶湧的創作慾和旺盛的表現力,在雕塑界蔚為美談,他在埔里完成的作品都和「圓」、「滿」,和「母愛」等親情有關,他說這是他回歸自然的人生體驗。靠著十五年來工作累積的積蓄,和太太王昌敏固定的教書收入,陳石年盡情徜徉在埔里山水,並且抒發他心中澎湃不已的創作力,再過幾年,等他和其他十位藝術家共同建立的「藝術村」完成時,到時生活在藝術和自然,溶為一體的環境中,就是他所追尋的桃花源。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如果能克服物質上的需求,是比一般人容易擺脫俗務,尋求心靈上的桃花源,但這並不表示其他的人就做不到,在台南縣玉井鎮就有一群人,他們為了追求身、心、靈,三者平衡發展的人生目標,來這裡過他們桃花源的生活,他們是三對夫妻,和幾位單身女郎,在共同理想的號召下,捨棄原本的工作基礎,來這裡回歸和大自然合一的生活,他們自己種菜,除了自給自足外,還可以賣給別人,他們也養了幾隻乳牛,也自己燒柴起火,用心體會人和大自然的互動關係,而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幼稚園的經營,以人本精神經營幼稚園,讓小朋友從小就體會身心靈合一的境界,這是他們共同的工作。

  半年前辭掉裕隆公司工程司職務,偕同太太、小孩一起遠離土生土長的台北,來到偏僻的台南玉井的沈鳳財,他說別人或許會認為他們來這裡是生涯出走,事實上他說這才是他們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正的人生起點。他們一群十個人,有的負責幼稚園的幼教工作,有的負責開車,有的提供所有人食物無虞,勞動的勞動,勞心的勞心,在這裡與世無爭,又不時雞犬相聞,真有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夜晚降臨,大地一片寧靜,也是心靈歸於沉寂,思考活動敏銳的時刻,這群對靜坐有共同喜好的朋友,就會一起打坐,然後再一起討論,有助心靈修養的題材,他們說這是他們固定的讀書會時間,也是他們修養身心提昇心靈的重要過程。

  遠離繁華虛浮,回歸自然簡樸,似乎是許多人理想的人生境界,他們勇於築夢,藉夢重生,他們敢於割捨,藉捨獲得,大環境愈形惡劣,烏煙瘴氣的事又層出不窮,對現實生活厭膩不滿的民眾想必會愈來愈多,那麼遠離大都會,尋找心靈桃花源的人也就會愈來愈多,從北到南,我們看到了這一股社會風潮。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