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瑋婷 黃翊真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愛無國界,來看台灣人的愛心跨海到大陸深山裡。上個星期,我們推出「大山女孩上學路」系列報導,採訪小組前進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雲南麗江,看到當地少數民族女孩,所遭遇的教育困境,還有台灣「至善基金會」教導當地農民,蓋溫室菜棚,改善學校孩子無菜可吃的難題。
接下來的封面故事,我們繼續跟著這些台灣愛心認養人,了解當地孩子的家庭狀況,但看到的景象讓人心疼,每個家庭都是家徒四壁,甚至拿塑膠布當牆壁,根本無法遮風避雨,也有的孩子拿磚塊搭木板,當成書桌,才能寫功課。很難想像得到的場景,卻真實出現,但大山女孩們的堅強樂觀,讓人不捨卻也佩服,來看華視新聞雜誌的全程記錄。
崎嶇的山路,顛簸的路程,橫跨2500公里的距離,一群台灣認養人和愛心大使苗可麗,踏上了探視大山孩子的辛苦路程,即使暈車、臉色發白,都沒有怨言。像是最年長的認養人,78歲的李宗惕,克服了高山症,這位台灣爺爺跟著大家,來到荒涼的山裡頭,要探視沒有血緣關係的雲南孫女—和明慧。
本該是開心的相見歡,氣氛卻瞬間凝重,和媽媽止不住的淚水,是因為感激李爺爺的資助,讓明慧一圓讀書的夢想。明慧爸爸酗酒成性,家裡重擔由媽媽一肩扛下,但去年被拖拉機撞傷了脊椎,下半身癱瘓,家裡收入全靠農田出租,一年賺不到台幣一千五,家中收入微薄,孝順的明慧曾經想要休學賺錢,好在李爺爺將她從輟學邊緣搶救回來,資助大山女孩,李宗惕五年來從未間斷,十個孩子的學費,他全包了。
美麗的田野間,這對納西族母女的身影格外動容,念國一的志月和媽媽,彎著腰賣力的耕作,十幾畝馬鈴薯田,全靠母女兩親自收成。和媽媽的兩任先生,先後過世,生活中總得忍受鄰居的冷言冷語,低頭認命苦幹,只盼一對小兄妹能出人頭地,再苦也要讓孩子念書。
台灣家庭主婦楊淑英,自己也有寶貝女兒,飄洋過海,帶著禮物和學費,要給她的雲南女兒和志月。
一進到屋裡,我們感受的衝擊更大,什麼是家徒四壁?眼前就是。牆壁和屋頂用簡陋的竹片搭成,到處都是漏洞,根本擋不住寒風,只能燒火取暖,客廳裡,沒有桌椅,只好坐在木頭上,勉強有個高度,15歲的煩惱除了擔心家裡的收成,志月更害怕,如果不能讀書就無法完成夢想。
面對還有點陌生的台灣媽媽,靦腆的志月總是低著頭,但人生不會永遠都在低點,總會有人扶你一把。
我們持續朝海拔高達三千八百公尺的南堯村前進,一路上,深刻體會到大山孩子們的求學路,蜿蜒不平,翻山越嶺,來到了彝族少女劉曉風的家,深山裡難得有客人,全村的族人穿上傳統服飾,要迎接來自台灣的認養人。
工作繁忙的保險業務主管李輝,喜歡拍照,把自己的作品拍成月曆,親自帶來送給雲南女兒曉風,雖然平常都有通信,但一進到曉風的房間,看到的場景讓他驚訝,這樣的貧苦要怎麼翻身。
拿磚塊搭木板,這是曉風的書桌,每個夜晚還得用微弱的燭火當燈光,雖然苦,但她珍惜能夠讀書的機會,希望有一天能翻轉命運。
大手拉小手,走路來回十個小時的上學路,就算難走,大山孩子們都能克服,不以為苦。
親自體驗孩子們的上學路,才知道有多辛苦。愛心大使苗可麗和認養一年多的女兒劉曉如見面,除了帶來禮物,還帶來更多溫暖的心意,更毫不保留的分享自己曾經坎坷的童年。
分別的時刻,每句話都是溫暖的叮嚀,每個眼神都是心疼和不捨,含著淚水難以說再見,但大山孩子們別怕,海峽另一端的台灣爸爸、台灣媽媽,是永遠的依靠。離別不是結束,愛的種子,會繼續在雲南大山裡發芽茁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