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源 報導 / 中國
中國大陸第二長河「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也因此得其名。不過近年黃河出現「變清」趨勢,有人直言,這是大陸自1946年「人民治黃」政策開始以來的成果,認為有助減少水土流失。但對此,也有專家分析指出,黃河泥沙長期以來已和大自然達成平衡,泥沙減少恐會破壞生態平衡。
據了解,黃河泥沙含量,從2000年至今明顯銳減,從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有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是「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的黃河河段,才見到淺黃色的河水,這也間接意味,上游在非汛期時黃河,高達8成以上的河段是清澈河水。當地水利部對外證實,整體上確有泥沙銳減,水流相對變清的趨勢。
其實黃河泥沙量減少、水質變清,讓當地發生大洪水的機率跟著減少,看似好事一樁,但卻有不少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專家、學者對此感到擔憂。他們認為,黃河泥沙量理,應是與大自然互相平衡,不是與人類平衡。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河的地貌環境、植被、動物等,都已建立了一套和泥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黃河泥沙減少難免會破壞這種生態平衡。
專家進一步指出,像是山東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都是屬於黃河「沖積平原」,黃河泥沙可以擴大陸地面積,同時又可以覆蓋鹽鹼地,改善土壤土質及涵養河灘,甚至有助保護河道安全。此外,黃河鯉魚等特色物種都適應了黃河多泥多沙水渾濁的環境,然而黃河變清後,牠們的生活習性就會受到影響。(圖片來源/翻攝網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