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竣 綜合報導 / 美國
台灣在近幾年大力推動垃圾回收,驚人的成效引來美國最大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尼」(Smithsonian)關注,並用專文 報導台灣的垃圾處理方式。報導指出,台灣從25年前的「垃圾之島」變成今日回收率50%的垃圾減量國家,報導引述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的說法,強調制定一套有效的廢棄物處理辦法是「意志問題」。
「史密森尼」旗下雜誌日前發表一篇專題報導,描述台灣如何從垃圾之島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報導指出,台灣在25年前,垃圾收集率只有70%,甚至沒有任何回收措施,導致島上的垃圾掩埋場都幾乎爆滿,猶如「垃圾之島」。
報導表示,台灣透過垃圾回收產業鏈建構高效率高產值的垃圾回收措施,搭配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專用垃圾袋達到減量。更從以往的每日固定垃圾車演變到今日定點智慧回收站,民眾對於回收垃圾的意願都非常高。
根據統計,台灣在15年前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約有1.2公斤,但這個數字在今日已降低到850公克。報導也說,台灣目前的回收率已超過50%,代表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數量超過不可利用的廢物。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表示,台灣過去在垃圾處理政策上犯過不少錯誤,但都已盡全力改善,她相信台灣的例子可以讓更多發展中國家作為參考。她強調,台灣的廢棄物處理計畫不同於別的國家有龐大的財政支持,但台灣走出自己的回收供應鏈。賴瑩瑩說,制定有效的廢棄物管理政策不僅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意志問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