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 坦尚尼亞小說家摘桂冠

諾貝爾文學獎 坦尚尼亞小說家摘桂冠 | 華視新聞

綜合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得主是英國肯特大學的退休教授「古納」。古納是生於東非坦尚尼亞的小說家,1960年代流亡英國,是第5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裔作家。瑞典學院形容,古納的作品和他成長的背景有很深的連繫,他摒棄了刻板的陳述,打開了世人的眼見,看見陌生而文化多元的東非。究竟坦尚尼亞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能孕育出大文豪呢?一起看看。

迪士尼動畫獅子王刻畫的場景之一是東非坦尚尼亞的國家公園,想親近大自然、觀察野生動物,坦尚尼亞是個好地方,因為坦尚尼亞被聯合國發展計畫委員會列為世界最低度開發的國家之一。全境有16座國家公園,38%的國土被畫為保護區,為野生動物打造了快樂天堂,每年11月到隔年的3月,這片非洲草原上到處綻放著新生命;到了5月,一場令人悸動的動物大遷徙開始登場。

6月到10月正好是登山季節,來自各地的登山客前來挑戰有非洲屋脊之稱的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山脈,由於吉力馬札羅山擋住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氣,因此植被和林相豐富。然而歸類為「低度開發」,已經點出這個國家是以農業和天然資源開採為經濟火車頭。雖然可耕地面積僅占國土的4%,但因土壤肥沃,農產產出豐富、占坦尚尼亞GDP的一半,占出口總值的8成5,從事農業的人口高達9成。

天然資源產出則以黃金為大宗,2020年礦物出口種類9成以上是黃金。然而,坦尚尼亞的歷史卻沒像黃金那般金光閃閃。在殖民主義高張的年代,坦尚尼亞的歷史是灰黯、苦澀、斑斑血淚。德國國家博物館裡藏著一段黑歷史從未公開展示過,那是從非洲各地取得的5600具人類骨骸,至少60多具是來自坦尚尼亞。

20世紀初期,德國殖民東非時,殖民者企圖證明歐洲人種就是比非洲人種優越,因此砍了人頭去作各種「種族」實驗。德國人走了,來了英國人,在當地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壓迫、剝削依舊,反抗運動不斷,直到1961年,坦尚尼亞終於脫離英國獨立。而1948年出生、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正是在那一段時期成長的,而他對殖民主義刻骨銘心的體認,寫下膾炙人口的作品,為他贏得桂冠。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