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11月9日,GE通用電器突然宣布,企業將一拆為三,在2023年,會把所謂的醫療部門先切割出去,接著第二年把能源部門切割出去,最後只剩下所謂的發動機。這樣的一個事業群,這對於很多過去長久以來崇尚GE Model,GE模式的人,我想基本上這是一個非常震驚的消息。無獨有偶在同一天,太平洋彼岸日本的東芝,這在台灣,其實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企業,也宣布要把他的企業一拆為三,分為所謂的元件基礎設施,和記憶體。
為什麼這麼多大型的全世界的控股公司,在最近都接二連三地開始拆分,到底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如果說對全球商業世界比較了解的人,一定都認識GE。事實上在20年前,它還曾經是全世界市值最大的一家公司,當時的市值高達了4010億美元,而在5年前,它還是全世界第四大的市值最高的公司,沒想到現在在它前面的已經有10多家。
當然大部分都是我們知道的,Big 5大型的科技企業,其實GE它在1970年的時候,就開始推動所謂的GE的控股模式,那當然是在1980年到1990年,在Jack Welch的手上發揚光大。很多人就說,到底為什麼GE會從過去不可一世,到今天會淪為要分拆?而事實上它也不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個案例。
除了剛才提到的GE跟東芝之外,其實大家知道在過去幾年,譬如說戴爾譬如說IBM,譬如說惠普,他們都曾經做了拆分,惠普拆為所謂的印表機,還有所謂的雲端事業,可是它後來的表現是越來越好的,當然IBM跟戴爾在最近才慢慢完成。它的拆分業務在整個拆分裡面,其實有很多的企業,有可能也正在思考這樣的一個模式,很多人就回頭想,到底為什麼這些大型的控股公司,在經過了這麼多年,譬如說GE129年,會面臨今天這樣的一個變化?
我們首先先回頭去看,所謂的GE Model,為什麼曾經成為MBA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案例,還有它為什麼會成功?首先在GE模式推動的時候,它確實在當時的整個工業製造,或者是製造業來說,它是龍頭的角度。在龍頭的角度,當然很多的資源整合就會有它的優勢,第二個當年它的科技或者技術是獨步全球的,在分享給整個子公司的時候也能夠有1加1,或者是1加1加1大於3的效應。更重要的是,GE當時有一個GE Capital,它可以透過資金的分配,讓整個集團在資金的運用上面更有效率。
還有所謂的GE的Model,在全世界的MBA都曾經被奉為圭臬,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首先我們看到矽谷跟新創企業,它整個Model的網路效應是來自外部,不再像以前是以製造業為基礎,越做越大然後去共享資源。這種外部的效應,最有名的就是Alphabet,Google的母公司。
它基本上針對同樣一個客戶,創造黏性之後,可以提供給他各種不同的服務,所以矽谷或者是新創企業的突起,給GE的第一棒。接著我們看到,價格行為和資本市場,開始要求所有的公司,你必須揭露所有過去隱而不晦的財務報表,這對GE來說也是一個負面的效應。而過去我們奉為圭臬的,所謂的GE的商業模式,經過這麼多年的普及化之後,大家也看得滿清楚的,而更重要的是GE在整個投資上面,尤其在投資天然氣太陽能這一塊,其實踩到了一些地雷。整個情況就造成說,GE整個的發展模式就不如預期,加上過去10年到20年,很多的傳統業務,它基本上碰到了經濟衰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GE的模式,就不再像以前那麼地popular。
當然很多人也回頭去看說,拆分是不是一定就是負面呢,我們可以說GE模式,可能已經死掉了,可是不代表GE死掉。有幾個反例,譬如說東方的索尼,它的娛樂部門還是發展得非常好,很多人就說,索尼如果能做適當的切割,可能它的估價會更高。還有杜邦當然是另外一個反證,杜邦切割之後效果確實不如預期。
不過不管怎麼樣,從GE模式的死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確實不一樣了,這個世界要求你的企業,在很多方面要做得更專注,要能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而我們看到最近有很多,所謂Big 5的興起,甚至包括特斯拉。可能跟以往不一樣,以往是一個傳統的善意法則,我把供給做好客戶就會跟著我走,所以我想吃掉所有的客戶。可是在未來,很可能是需求決定一切,你必須要先創造客戶對你的黏性,提供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才能夠把握整個企業的發展。
回頭看我們台灣,台灣的科技業發展到現在,科技新貴已經很少人提了,倒是科技的大型機構越來越多,而這些大型機構也慢慢出現了,一些老態龍鍾和的情況,甚至過去所謂集團內共享的情況,可能GE會給我們一些模式,你可能要做一些不一樣的突破,新創或者是資本市場,是首先你必須先了解的一個企業。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