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改變了台灣歷史

胡淑裕 蕭若華 報導  / 新北市

  最近由於計畫興建在八里的污水處理廠,正位於十三行的遺址上,因此引起了廣泛的關切,甚至必須勞駕行政院院長親自來裁決,事實上台灣的信史時代,是從葡萄牙人發現福爾摩沙之後才開始的,到現在只不過四百年,至於在這之前的漫長歲月,島上的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到現在仍然是個謎,而十三行的遺址由於蘊藏的文物非常豐富,對解答這個歷史之謎,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如果它將因此從地球上消失,將是人類很大的損失。

  一千五百多年前,在淡水河口八里鄉的挖仔尾,居住著一群平埔族原住民,當時,這群平埔人已經和大陸有貿易上的往來,而且也有相當發達的煉鐵技術。

  在清朝中葉以前,當時的挖仔尾是一個天然的港灣,自然也發展成熱鬧的港埠,因而有十三家貿易商在這裡落腳,這就是「十三行」地名的由來。

  保存遺址的目的是提供研究、證明歷史,非不得已不挖掘,這也就是為什麼十三行遺址,雖早在三十四年前被發現,還依舊在地層裡無聲地延續著歷史,然而,民國七十六年,當行政院正式核定將八里污水廠蓋在這裡時,在地層裡沈睡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十三行遺址,卻面臨了被連根拔除的命運。

  「污水處理工程無法更改」,這是考古學者從民國七十七年開始,向各部門求救一直得到的回應,到最後他們妥協了,即使在七十一年通過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八條中明文規定,「公私工程於施工中發現古物,應即停止工程之進行」,他們唯一能做的還是只有盡力搶救文物一途,然而預定在民國八十二年完工的,八里污水廠工程正一步步地逼進遺址,負責工程的台灣省住都局,告訴搶救遺址文物的考古學者,搶救工作必須在今年八月三十一號結束,而在搶救工作中,當十三行遺址出現隋唐時代的鎏金碗,當挖掘到第一次在台灣遺址中出現的漢朝五銖錢,當在D區出現台灣到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一座的煉鐵作坊,年代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十三行遺址的史前面貌,漸漸呈現,它的原位甚至比文獻上記載的還要重要。

  根據了解,世界各國對遺址的處理方式,依照遺址的重要性跟代表性有三種不同的方式,第一種是詳細挖掘,做成紀錄,第二種是部份重要遺址現場,現地保存,第三種是具代表性的遺址原封不動,綠化保存。

  頂著三十五、六度的大太陽,台大十幾個學生,在臧振華和劉益昌兩位教授帶領下,用鏟子小心挖掘著這塊珍貴的遺址,但是動作再快也快不過怪手,眼看工程人員用的怪手一步步逼進,而他們到現在只挖掘了全部遺址的百分之四,到八月底能搶救多少,他們也沒把握,但是只挖掘了百分之四,就有這麼豐富的發現,他們於是心急的向各方求救,希望能替遺址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一個是已經存在一千五百多年,改寫台灣歷史的先民遺址,一個是已經動工,無法更改設計,改善大台北地區居民生活的污水處理廠,兩者孰輕孰重,最後竟然勞動到行政院長郝柏村來做裁定。

  十三行遺址的命運,在郝院長的裁定下已經決定,將保留A區約三千平方公尺,佔地六、七萬平方公尺,保存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十三行遺址,一千五百多年後將縮小成三千平方公尺,供後人憑弔,,十三行遺址的破壞已經造成,最重要的是不要使它成為卑南遺址第二,又白白犧牲了。

  七十一年制定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救不了十三行遺址,我們希望將來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法」,能救得了剩下的八十幾個遺址,讓歷史見證能和現代建設同時並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