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羅益民 報導 / 新北市
三峽祖師廟最近傳出欲資遣廟內藝師,改以發包方式完成石柱、簷壁雕工工程,該寺廟內藝師已在此工作三、四十年,甚至父子相傳,畢生奉獻祖師廟。這批藝師何去何從,引起社會大眾極度的關切,本單元將實地探訪為藝師請命。
上個禮拜二,行政院長夫人連方瑀和文建會主委申學庸、立法委員謝長廷等人,不約而同地來到三峽祖師廟,關切即將在八月底被遣散的十二位木雕師傅的去留問題,在三位重量級人士的說項之下,廟方終於在八月八十八日召開臨時信徒大會,提案通過留住十二位藝師。這一次會議儘管提案通過,挽救了十二名駐廟藝師的命運,但是少數老代表在觀念上,仍然認為廟宇是地方上的事務,不願意受到外力的干涉,這些少數的代表和董監事顯然還沒有認知到,三峽祖師廟在四十六年前,由藝術家李梅樹著手重建之後,已經背負了不同凡俗的文化使命。
三峽祖師廟創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四年,甲午戰爭之後曾經毀於日軍之手,民國三十六年日本投降,當時擔任三峽鎮長的李梅樹,集合鎮上所有的牛車,到台北圓山把日本神社的石柱拆解下來運回三峽,做為重建祖師廟的材料,也成為日本曾經燒毀祖師廟的罪贖。從民國三十六年開始,就在李教授慢工出細活的嚴格要求下,三峽祖師廟一蓋蓋了個四十六年頭,從前殿到中殿,一木一石都在精心的設計、構圖和雕琢下一一完成。
經由行家的解說,參觀的民眾馬上就能體會,祖師廟雕刻藝術的精奇瑰麗,但是這一座東方藝術殿堂,除了展現觀光上的無限魅力之外,更承擔了傳承藝術文化香火的重要使命,曾經擔任祖師廟藝術顧問,本身也是李梅樹學生的王慶台教授,對廟裡的雕刻藝術做了精闢的解讀。
除了木雕以外,祖師廟也以石柱之多傲視全省廟宇,目前在前殿、中殿和廂殿已經豎立110根,從各個角度都可以呈現柱林石雕的宏麗景觀,而石柱雕工的卓越也不下於木雕,無論圓雕、浮雕或透雕都精緻生動,美妙絕倫,以中殿正面三對石雕為例,中間的一對名為百鳥朝梅柱,在枝椏盤纏花朵盛開的梅樹上,刻有一百隻形態種類殊異的小鳥,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外面的一對是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騎,透刻的深度達到三、四層之多,各武將面部神情活靈活現,英武威嚴,每一根石柱耗時一千多個工作天才完成,工夫技巧,艱鉅精深,這也是祖師廟蓋了四十幾年,還沒完成的主要原因。但是三年半以前,廟方新的管理人員開始推翻李教授一向秉持的,精雕細琢的蓋廟傳統,遣散了石雕師父,把剩下的石雕工程發包出去,眼尖的人可以看出,在中殿四角遮雨亭的根石柱,石材和雕工都已經走了樣。發包所產生的品質差距,同樣地也發生在木雕作品上,比如二樓廂房扇門上,這一對發包出去的花鳥木雕,雕工粗率簡略,和中殿屋簷上這些國寶級的精品真是難以比襯。
這一次廟方遣散藝師的理由是,邊殿工程結束後已經無工可做,事實上正因為大量的發包才導至藝師們無工可做,如今發包作品已經破壞了藝術殿堂的傳承風格,李梅樹當初建廟的理念也受到嚴重的斲傷,這種政策上的轉變起因於以李教授為主的重建委員會,在李教授過世之後已經式微,甚至消失了,因此整個廟的政策,逐漸回歸到一般廟宇的管理方式,要解決這個困境,必須再恢復重建委員會,讓藝術家和文化界,有參與藝術重建、整理和研究的機會,可惜這個提案在這一次的信徒大會裡,並沒有獲得通過。
廟宇原本只是地方性的信仰事務,但是三峽祖師廟卻在前輩藝術家的努力下,以半個世紀的時間打造成一座東方藝術殿堂,如今它不但因為獨特的藝術魅力而香火鼎盛,同時也是三峽地方最具吸引力的觀光資產,更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財,因此十二位藝師的前途才會引起全國民眾的關注,希望廟方能夠瞭解眾人深切的期望,讓文化藝術,也能夠和祖師廟的香火一起綿延不絕。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