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君 李中恩 報導
提到中國,就讓人想起了長江、黃河,這兩條橫亙東西的巨龍,尤其黃河更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歷代政治、經濟的重心,黃河寬廣的氣勢,時而靜、時而怒吼,令人敬畏,黃河的景觀變化更是人人描述不盡的豐富多樣。本單元將順著黃河發源地,走一趟陜西、山西、甘肅,由記者與畫家梁丹丰帶領擷取黃河之美。
製作小組踏上西安,也就是古都長安,這個過去曾有十一個王朝建都的所在,從這個古文明搖籃的中心出發,攝下黃河的百態,今日的西安城,目前還留有唐朝時期古城建制的三分之一,市中心區新舊雜陳,西安人的個性也是新潮及守舊的都有。陜西中國旅行社的大本營設立在古城牆長樂門內,又是另一種矛盾,以前平民難得一入的宮廷,如今竟成了茅舍牆角。比較能保有原貌的以郊區幾處皇陵為主,這些大隆起、小隆起的土丘,正是古代君王長眠的陵寢,著名的兵馬俑、漢俑就是從這樣的陵墓中掘出的。
找到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後,開始向東行走,逐漸接近黃河邊時,山的氣勢越來越險,這座雄奇多姿,看來平緩,實則高聳的山就是五嶽之一的華山,它山腳下的河水應是黃河小支流--潼水,這表示已經快要到達第一個目的地了,尋問黃河渡口的同時,當地居民又帶我們看另一個歷史名城--潼關城,潼關位於西安的東邊,由於地勢險要,是過去京畿的東大門,是阻擋東來敵人的重要防線,不過今日也只剩下斷垣殘壁,這座南門正是倖存的幾座城門之一,當地鑽研古史的沈老先生失望地說,要不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破壞,潼關的古城絕對能跟西安城牆媲美,當地居民現在十分希望利用恢復古城,吸引注意喚回生機,然而破壞的事實在先,恐怕很難如願。
告別了潼關水坡口的居民,我們終於來到了黃河邊,對住在河邊的居民來說,靠河吃飯,是比較務實的想法。潼關和風陵渡間夾著黃河,這個地方是黃河第一個大轉彎,水面廣闊無邊,一渡河就過了一省,從陝西省到山西省了,佩服黃河的氣魄,是畫家梁丹丰選擇在此作畫的原因。
黃河十八彎,第一彎到潼關,雖然有大轉彎,然而河道十分寬廣,如果不是仔細體會,很不容易覺察它在平靜之下隱藏的急促,很想駐足沈浸其中,不過這將會使我們錯過最後一班渡船,只好依依不捨地渡河。其實在河中體會黃河,也有另一番感受,掌舵五十多年的高船長,最有資格評論黃河。
過去交通不便時,往來於山西、陜西間,只能靠水路,然而今日經常可見跨河大橋的出現,使得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機會越來越少。溝通山、陜交通的西安韓城公路大橋所在附近,又是黃河百態中的另一奇景,魚躍龍門,身價百倍,就是指這附近的山勢,與黃河水遭遇後產生的生態。黃河從大橋後方兩座山中湧出,據說這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鑿通了原本相連的龍門山、梁山,疏導黃河水,才不至於在水量充沛時氾濫成災,由於我們到的時節,並非冰融時期,水量不大,也因此讓人感覺不到黃河的可怕,不過,畫家梁丹丰仍然能夠心領神會。
龍門有大禹治水的痕跡,又有掙脫逆境的意義,這個區域實在應該妥善保留,不過在我們回程繼續往壺口瀑布的路上,又看到許多人在炸山施工,這個黃河最窄的地方,究竟還能保留多久,不免叫人憂心忡忡。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