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陵堯廟

張嘉君 李中恩 報導

  春節期間全家團聚,許多民眾仍然維持慎終追遠、祭祀祖先的活動,不過今年年節的氣氛,看來似乎已經沒有過去濃厚了,本單元將帶領您進入時光隧道,緬懷中國人五千年前的老祖宗「帝堯」,讓大家共同發思古之幽情、感念先祖先賢為我們後代子孫帶來的這一切,聊表慎終追遠的意涵。

  五千年前的唐堯因為禪讓仁政,在民間傳為美談,製作小組特別來到,過去是堯帝主要的宮殿所在地山西臨汾,希望能從一些歷史遺跡中,緬懷這位偉大的先哲。這座位於臨汾南邊五公里的堯廟,初建於晉代,門樓高聳,相傳是堯帝過去與四位心腹大臣共商國事的地方,當時人們把堯喻為鳳中之王,把四位大臣喻為四隻鳳凰,據說堯死後,一鳳升天,四鳳齊鳴,因此這座樓蓋成後,便取名為五鳳樓,而這座呈六角高檐樓閣形式的亭子內含一井,是晉朝時期後人為紀念堯帝的智慧而建,據說這口井,是人類開鑿的第一口井,也因此人類祖先的居住環境,才逐漸從深山來到中原。

  據說這口井內的水目前的水勢仍然很旺,清冽可飲,當地文物當局還特別上鎖加以保護,在堯井亭後面的是廣運殿,由於堯帝統治時期,境內百姓生活安康,衣食無缺,唐代興建這座緬懷堯帝功績的廣運殿時,把孔子盛讚堯帝的言辭立在兩邊的匾額上,管理員加寶山解釋匾額的意涵。

  廣運殿是堯廟最主要的建物,殿內有高達2.8米的唐塑堯王像,後面有堯王和夫人的臥室,也就是寢宮所在,踏上廣運殿的最高樓層,堯帝京畿範圍大致可見,只不過當時農業社會中並沒有這麼多現代建築,燕鳴、古樹、古建築,讓畫家梁丹丰也心有所感地提筆作畫,跨越時空與帝堯對語。

  堯帝的仁政、訪賢禪讓的具體作法,還可以在臨汾市康衢莊村內找到,康衢莊是中國最早的詩歌「擊壤歌」的出處,數千年前,一名住在康莊的老人,因為堯帝的仁政,過著一種相當愜意、自食其力、自滿自足的生活,因此很自然地詠唱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這是老翁耕種擊壤之作,因此名為「擊壤歌」,而當時人們也十分樂於歌詠富足的生活,因此將擊壤歌放置在歌台上,不斷歌詠出內心的恬靜與安樂,不過當地居民對於擊壤歌的解釋,卻略有不同。

  不論當時擊壤歌作者的原意是什麼,堯帝施行仁政,民眾才有可能發出這種滿足快樂的心聲,人再怎麼偉大,都免不了一死,堯帝死後被愛戴他的民眾葬在臨汾城東,山水秀麗的鳳凰山中,如果不是採訪小組有心尋找,實在很難到達這個地方,車子幾次必須涉水而過,最後在一個極為安靜平和的地區,看到了背山面水的墓群,前有建物、後有墓塚,不禁令人懷疑陵墓的真實性,當地管理員說,從古到今,百姓路經這裡,總會緬懷堯帝德澤,就算戰事頻仍期間也不例外。

  堯陵內有明朝萬曆年間立下的碑文,唐太宗也曾經到這裡祝禱,這裡的建物年代從古到今都有,由於年久失修,只剩下殘敗的戲台、牌樓、碑亭,發思古幽情之餘,採訪小組順道拜訪堯王的鄰居,這對住在磚窯屋內的夫妻,熱情地燒茶款待我們,他們不用炭燒,因為炭貴,用曬乾了的麥桿燒開水。住在深山裡面的居民,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觀念,處處可見,麥子除了可食用之外,燒柴、拿麥桿編臥墊、製掃帚,完全都是自己來,他們這種自食自力、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恐怕跟遠古祖先差不多。

  黃河流域、黃土高源是我國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然而今日道路建設,及各項公共設施仍然付諸闕如,對這群能用極自然的生活方式過活的山中居民,我們感到十分敬佩,置身在土地廣大,人口眾多,行政效率不彰的地點下生活,或許只有完全自給自足才能勉強度日,當今的生活跟堯舜時代情景相較,究竟孰優孰劣,恐怕只有生活在這裡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