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2 00:00

三伏貼 冬病夏治

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最近幾年中醫流行三伏貼,建議敏感體質的病患掌握特定的三伏天,進行加強身體潛能的傳統醫療保健治療,三伏貼當然要在三伏天進行,三伏天是怎麼一回事?三伏貼又有什麼學理?我們一起來聽聽傳統國醫的說法。進入夏季後,全台都陷入熱島效應,從南到北高溫不下,在這個大家只想怎麼消暑的時候,傳統中醫擇機建議,可以在暑氣高漲的炎夏時候採用老祖宗的三伏貼療法,提早預防孩童的氣喘過敏,利用辛溫的藥物、利用天地之間的熱再配合適當的穴道去刺激身體,這個陽氣讓它很旺盛、達到治病的效果。

  施行三伏貼的時間,中醫通常選擇的是夏至過後極熱的三伏天,按照氣象學理來看,一年24個節氣當中,夏至之後天氣開始轉熱,所以稱作小暑,小暑到立秋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稱作「伏夏」,而且分成初伏、中伏和末伏,這三個伏天,傳統中醫認為就是一年當中最熱的3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

,就可以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三伏貼」根據傳統中醫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跟中藥學理,靠事先調配的中藥,經過經絡針灸、直接滲入穴位,產生適切的藥物療效,或者熱感刺激

,進而達到治病或者預防發病的效果,其實這種傳統療法各派專家看法不一,所以配藥跟操作也略有出入,不過基本上還是要細選主要的藥材成分。今年夏至是6月21號、7月7號是小暑,初伏、中伏、末伏分別是7月19號禮拜、7月29號禮拜四、還有8月8號禮拜天,這三天就是最熱的三伏天,古人以字象形,有人說三伏天的伏字恰如一隻熱得趴在地上的狗,可見這種熱死人的天氣真的是讓人望而生畏,如果願意接受傳統療法,倒是可以接觸中醫了解一下。

  傳統療法首重抽象分析,炎夏當頭,最近頗受討論的拍打療法雖然有人引用,可是細膩溫和的中醫學派並不同意如此冒進。夏天養生理療其實真要多看多想多問,盲目跟進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