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瑋婷 蕭凱堯 報導 / 雲林縣
華視新聞雜誌「真情台灣人」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帶您認識一位「鯛魚小王子」的真情故事。在過去,不被人看重的吳郭魚現在稱作台灣鯛,雲林有一位七年級的漁塭子弟王益豐,靠著創新和所學,大學畢業後回鄉打拚,把一條原本只能賣出兩片魚肉、價值不到百元的台灣鯛,重新開發原本會被丟棄的魚頭、魚鱗跟魚尾,讓一條魚的身價飆漲三倍,可以賣到275元。
他從魚鱗萃取膠原蛋白,更研究出鯛魚尾變成魚翅原料的技術,在未來還要開發用魚眼睛,萃取玻尿酸,將傳統漁業轉型為生物科技、甚至是美容業。一條台灣鯛的利用率提升到百分之百的創新,讓人口只有兩萬人的雲林小漁村 口湖鄉,成為邦交國指定參訪的地點,也讓他在2009年拿下了神農獎,成了台灣最年輕得主。來看王益豐挑戰舊框架的真情故事。
漁民搭著漁筏,在魚塭裡灑網,上頭的人拉著另一端走一圈,像是在趕魚一樣,把魚通通圍進魚網裡,這樣的捕撈畫面,在台灣的沿海漁村很常見。但要是像這樣,年輕面孔和捕魚的老行家,聊天開玩笑的景象,卻不常有。嘴巴上說,年輕人都不喜歡回到家鄉工作,但8年前,他卻是第一個頂著大學學歷,回到這個只有兩萬人的小漁村,當起漁夫的年輕人。
才31歲,被當地漁民稱為「鯛魚小王子」,他叫王益豐,大學念的是食品科技,現在做的工作,在故鄉可紅的呢。戴個眼鏡,笑起來靦腆的王益豐,為什麼是漁民口中,紅到國外的大紅人呢?他的故事,和魚池裡這些肥美的台灣鯛,有著深刻的連結。
和魚塭主人買完了將近兩萬尾的台灣鯛,王益豐急忙回到位在雲林口湖鄉的魚類加工廠,因為接下來兩個小時,他要趕快處理新鮮的台灣鯛,運到港口,再出口到日本、韓國。
這裡的員工步調很快,看他們手腳忙碌的情況,和外頭這大片魚塭包圍的寧靜成對比,很難想像裡頭的他們,正在創造一個屬於這個小漁村的台灣鯛傳奇。以前一條台灣鯛,只能賣出兩片魚肉,價值100元,現在呢?王益豐把原本要丟的魚頭、魚內臟、魚骨頭,拿來加工利用,重新開發的價值可以賣到300元,這三倍價值,是這條台灣鯛的第一個傳奇。
總是努力的在想,如何把以前養在水溝裡的台灣鯛,變成名副其實的黃金鯛,王益豐的第二個傳奇就是,把看似一無是處的魚鱗片,變成膠原蛋白。
時間要先回到2005年,王益豐大學剛畢業,回到故鄉,就常聽到媽媽說,魚鱗會黏在皮膚上,但拿掉之後,皮膚卻很光滑,聽了媽媽的話,讓當時滿腔理想抱負的王益豐 ,有了驚人的點子。
王益豐不顧所有人的質疑,堅持自己的天馬行空,埋首實驗室,整整五年時間,甚至還把當時懷孕的太太,抓來當白老鼠實驗喝下了膠原蛋白,好在當他研發成功的同時,女兒頭好壯壯的出生了。
垃圾變黃金,讓王益豐在2009年拿下神農獎,當年他才28歲,成了台灣最年輕的得主,這個記錄到現在,無人能破。但他為整條魚努力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喔!有一天他在電視機前看到了這樣的保育新聞。又是一個,靈光一動,王益豐這回把腦筋動到了,鯛魚尾。
原本沒用的魚尾,搖身一變成了魚翅原料,這樣的新梗,不但帶來新商機,也可以解決海洋保育的問題,接著,王益豐還打算從魚眼窩萃取出玻尿酸,希望能翻新台灣鯛產業。雖然計畫還沒有成功,但現在整個市場都在拭目以待。
王益豐出生在養魚世家,他是第三代了。祖父單純養魚,到了父親手裡,開始發展魚貨加工,自己學以致用,透過新的養殖技術,改變台灣鯛的價值,讓整條魚都能賺。在他的努力下,傳統養魚戶也漸漸拋棄成見,和這個年輕小伙子一起投入精緻水產的生產行列,口湖鄉200多位養魚戶,都通過生產履歷認證以及歐盟認證,讓原本只能賣到菜市場的吳郭魚,紅到了國外。現在的口湖鄉,成了各個邦交國指定參訪的地點,外國人都要來學學怎麼賣魚。
王益豐口中的感情,其實就是從小在故鄉長大,這份難以割捨的故鄉情。八年來,他憑藉著這份情感,從一個老是被質疑、被嘲笑的(猴囝子),轉變成鄉親口中的「鯛魚王子」。成功的背後,有他放棄到都市闖盪的夢想,也有他埋首苦幹做研發的甘苦,雖然得天天聞魚腥味,但他不嫌髒不嫌臭,這位七年級的(下港囝子),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愛著他的故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