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霧的是SO2嗎

霧霧的是SO2嗎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昨(17)日在網路新聞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報導,甚感驚訝!原來又是偷懶的記者又在臉書上找尋,可以不負責任(非其主管業務)的個人意見,也引來其他媒体跟進,造成眾口鑠金的效果,即使後來主管單位環境保護署出來說明不是二氧化硫,也無濟於事,錯誤的新聞仍在散播,甚至於也在討論如何防範SO2,也許有些媒体會聊以自慰,認為這至少是有正面的意義;錯了!這是再理盲不過了,如同在教台灣民眾防範暴風雪,有一天用得上時,早忘光了,機率太低。,

之前有跟大家介紹到氣象上影響到能見度觀測的一些項目,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討論最常遇到的霧、靄及霾。近地層水氣因降溫或增加達到飽和,凝結成小水滴,懸浮在空中造成視障,當能見度小於1公里,就符合霧的定義,大於1公里就是靄,所以它又被稱為輕霧,至於霾,是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它也是會造成視障,能見度也是大於1公里,而這兩者主要差異在相對溼度,氣象上採用的標準是75%,大於它就是靄,小於它是霾,也代表兩者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靄主要是小水滴,霾則是懸浮微粒,可以是空汙,也可以是沙塵。台北昨(17)天,氣象上的觀測報告,在中午12時至下午4時是霾,其他時間都是靄,主要原因是中午至下午氣溫升高,相對溼度降低,就變成符合霾的條件。

至於空氣中的成份,就不是氣象觀測的項目,氣象局也沒有相關之設備,也不是它的業務範圍,又如何能去發表看法?,媒体一定要有這樣的常識,空氣的品質、監測都是環保署的主管業務,他們也是國內最專業的,棄而不用,而去報導一篇撈過界的臉書,不是很荒謬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