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波士頓在這個冬季的降雪量破了該站1872年設站以來的最高紀錄275.8公分,而且這是美國東北各州,加拿大東部的普遍現象,甚至於東北亞,北海道也是有很多積雪的。不是說全球暖化嗎?支持該論點的專家會說暖化造成冷會更冷、暖會更暖的極端氣候;而這個冬季大範圍的偏冷,勢必影響到今年的平均氣溫的下降,支持即將進入小冰期的專家見,認為是小冰期的徵兆,像這樣的爭論,是永遠會存在於科學界,因為預報之極限,使得彼此皆無法說服對方。
其實這個冬季會有這麼多的積雪,是跟北極及極地大陸冷氣團有關,前兩年氣象界還有用極地渦旋來詮釋,今年就很少人用,因它終究是高空圖的特徵,無法確切反映地面冷的程度,倒不如用地面的冷氣團直接。氣象上的紀錄常常因為巧合的原因而造成,例如台灣的最高氣溫,除了太平洋高壓籠罩,颱風外圍沈降,焚風效應也常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這個冬季冷氣團強,又很頻繁,整個冬季累積下來就有創紀錄的機會。
另外在地理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北美就是五大湖,會產生所謂的大湖效應(lake effect),當極地大陸冷氣團通過相對暖、溼的湖面,大氣會變得潮濕且不穩定,會在迎風面產生降水,溫度夠低就是降雪,尤其迎風面的山區是氣候上最多雪的地區,配合鋒面風雪就會往東南,再往東北移動因此今年波士頓、紐約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儘管2月有一波被抱怨有過度預報之嫌,由於預報之不確定性,紐約市長的擔當,也給防災決策做了最好的示範,終究還有三人死亡,如果無緊急命令死傷就會更多。媒体不應只看到預報60公分的雪,只下了25公分,而忽略25公分也是很危險的,而不斷吐槽;甚至有所謂氣象專家在壓力下出面道歉,這是很理盲的作法,代表這次的報錯,是可避免的,下次會小心報對,但其實這是科技能力決定,跟小心謹慎是無關的,下次還是可能錯。。
在東北亞也有類似的機制,叫做海洋效應(ocean effect)極地大陸冷氣團或北極氣團,當通過日本海時,會有類似的機制,吸收水氣,轉變得不穩定,在迎風面就是日本傳統上豪雪地區。(圖一)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