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

不願面對的真相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因為這部電影得到「奧斯卡獎」,也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其所倡議的「全球暖化」透過多媒體的傳達方式,確實深入人心,但是其陳述的內容全都是「真相」嗎?恐怕未必,否則在瑞典得到的應該是「科學獎」而非「和平獎」。我們還是透過科學來還原所謂的「真相」過去一百多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確實反映了「氣候暖化」的事實,但是未來呢?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氣候會變遷」但是有可能是持續「暖化」,也有可能是會進入「小冰期」,主要原因是今天的科技,沒有辦法準確的預測「氣候變遷」的狀況。例如前兩天智利的火山爆發,電腦在10年前模擬時,並無法預先知道,所以它造成的影響,自然不包括在電腦模擬結果內,而在科學上大家都知道火山灰影響太陽輻射,會降低大氣的溫度。所以任何預報百年後的氣候,其可信度都是要打折扣的。其實今天大家最該面對的真相:是「預報的不確定性」,而非「全球暖化」。

預報能力在,科學理論上的極限是15天, 現今大約勉強可以預報7至10天,其前題還要天氣系統比較好報的時候。所以天氣預報需要不斷的更新,以取得到最好的結果。

由於處在缺水的狀況,氣象局最常會被問到的問題是:梅雨季何時會帶來「大量降雨、紓解旱象」。遺憾的是今天氣象科技沒有這樣的能力,氣象局應該要特別強調,僅能就氣候上的特性來做說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是比較多雨的一段時間,媒體報導成「5月20日」是很明顯的誤解了這項資料的特性,它只是氣候背景,並非真正的預報資料,並無能力可以看出某一天的狀況,。因此過度強調5月20日「旱象可解」,「北部可先解、中南部要待6月」這些說法就超過科技預報能力,也沒有意義。氣象局應盡力避免讓媒體做出這種報導,模糊了事情的真相,事實上5月分仍然會有一波一波的鋒面,對於缺水的狀況的改善,都會有幫助的。至於何時、何地的旱象會獲得紓解,應該可以一波一波的觀察,無需早下定論,科學上也沒有這種能力的。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