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天鵝」離開,填補空間的非「太平洋高壓」,而是南海向東北延伸的「季風低壓」,天氣並未穩定。 8月27日20時最新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的分析圖(圖)顯示,東亞地區有兩道高壓脊分別通過裏海及庫頁島,呈東西對峙狀(氣象學稱之阻塞高壓),使得大氣環流變化得相當緩慢。因此從南海延伸通過台灣的「季風低壓」,其西南風才能源源不絕的輸送水氣,帶來不穩定的天氣。根據最新的電腦模擬資料,要待下週二(9月1日)「太平洋高壓」增強,向西伸展而改變大氣型態,「季風低壓」的影響才可望結束。
算來其持續時間也將近10天,同時也出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台灣各主要水庫都接近滿庫,且已有調節性洩洪的措施。難道這已成台灣的宿命,豐水季因水庫容量小,大部份的水無法留住,以至於旱季就無足夠的儲水。問題在哪?不是很清楚嗎?以後一定還會有機會,我們再來討論。
未來的天氣在下週一(31日)前都還受「季風低壓」的影響,西南季風帶來水氣,氣壓又低,容易下雨。而大氣是不穩定的,有發展「對流胞」的條件,常伴隨著「雷擊、強風、大雨」,當然這種劇烈的變化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現在要去預報發生的時間、地點,是超過預報資料的能力。我們雖然可以瞭解清晨的陸風效應、及午後山區對流加強的作用,創造激發對流的條件,但實際上在其他時間也有一些激發對流的機制,使得問題是更複雜的,所以還是要提醒大家多注意氣象訊息及天氣變化。氣溫方面也因水氣多、容易下雨,不下雨時也僅升至32至33度,白天若遇下雨天氣會更涼些。下週二(9月1日)起「太平洋高壓」增強向西伸展,「季風低壓」被破壞,台灣天氣好轉,午後在山區雖仍有局部性的陣雨,但影響不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