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9 12:30

“福衛五號”傳回畫面模糊 太空中心:「將以溫控調整焦距」

“福衛五號”傳回畫面模糊 太空中心:「將以溫控調整焦距」 | 華視新聞

吳念達 報導  / 台北市

台灣首枚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上月25日凌晨2點50分,從美國加州順利發射升空、4點13分55秒順利與海外站首次通聯;上午9點35分,也首次通過台灣上空,並與中央大學的衛星接收站通聯。依原設計,此衛星應可在離地球720公里的軌道高度上,拍下地球表面黑白解析度兩米的清晰照片,但9月7日傳回首批遙測影像,照片卻均模糊不清,且經遙控校準仍無改善,外傳衛星拍照功能恐已「失能」。但太空中心今(19日)上午回應,目前大部分圖像是可以辨識,僅焦距需要調校,其餘功能正常,且和CMOS無關。說衛星拍照功能恐已「失能」,言之過早。

【造價56億 首顆台灣自主研發光學遙測衛星】

「福衛五號」計畫是2009年通過國科會(現科技部)核定,由國研院太空中心執行,歷時6年完成;造價56億元。其主要任務酬載,為光學遙測,由太空中心結合國研院儀科中心、晶片中心、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公司、微像公司與鑫豪公司,自主研製解析度黑白2米、彩色4米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所拍攝的衛星影像可廣泛應用於防災勘災、環境監控、國土安全、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國際人道救援協助等用途。

至於「福衛五號」的科學酬載,為「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負責研製,可量測電離層的電漿成份與密度、運動速度、溫度等物理量,收集電離層電漿擾動變化資訊,執行太空天氣與通訊、地震前兆等重要的科學研究與防災任務。「福衛五號」運行於高度720公里、傾角98.27度之太陽同步軌道,約99分鐘行地球一週,每日繞行地球約14.5圈,每兩日通過台灣上空一次,取像範圍涵蓋全球,任務壽命5年。

【台灣驕傲! "福衛五號"赴美發射成功】

台灣首枚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在上月25日凌晨2點50分,從美國加州順利發射升空、4點13分55秒順利與海外站首次通聯,到了9點35分時,首次通過台灣上空,並與中央大學的衛星接收站通聯,工程師透過通聯傳回來的「健康訊息」包括針對衛星的位置、姿勢、溫度及壓力等調整,當時預計1個月後就可以正常運作,福衛五號預估服役期間為5年。

福衛5號是台灣首枚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執行,總經費含委託發射費用共新台幣56億元5900萬元,衛星本身耗資約37億元,經6年多研發,從設計、製造、組裝到測試,台灣完全自主發展。福衛5號順利進入軌道,科技部長陳良基也對外表示「福衛5號搭載著所有同仁的心血,成功發射升空,這是國人的驕傲」。

【衛星畫面模糊 太空中心:「焦距需調校」】

台灣首顆自主研發、造價近37億元的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五號」,上月成功由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但本月7日傳回首批遙測影像,卻發現照片模糊不清且有條紋狀,難以辨識所拍攝物體,傳出福五已失能,但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指出,目前大部分圖像是可以辨識,僅焦距需要調較,其餘功能正常,且和CMOS無關。

余憲政表示,目前大部分圖像是可以辨識,傳回照片發現有小小光斑,團隊有進行了解與觀察,可能是來自於遙測取像儀有些誤差,團隊正在了解光斑來源,可能因為房子或金屬產生比較強反射。而據初步分析,可能是遙測取像儀的焦距產生偏移。目前正對遙測取像儀進行系統調校對焦,太空中心也同步在地面做實體模擬測試,嘗試各種提升影像品質的遙控方式。另外,科技部解釋,福衛五號傳回影像具有條紋,是因為每個晶片感應的不同而造成,藉由影像處理技術軟體即可適度補償修正,並不會影響影像清晰度。

對於福五的後續改善,余憲政表示,焦距不如預期,目前推測可能是變長或變短有關,未來將利用溫控去調整,或者透過調整衛星高度,今天還不是福五的最後結果,要說焦距調不回來,目前說還太早。

【各國都可能有類似狀況 航太專家:「須盡力作修正」】

成大航太系特聘教授、前太空中心主任的苗君易教授表示,根據他的初步研判,「衛星操作本來就會遇到很多問題,不可能甚麼狀況都沒有,衛星本身的振動,或是焦距沒有調校好,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衛星畫面的品質」;苗教授也以比喻來解釋,「就如同我們買了相機回來,不可能一打開、按快門,馬上就有漂亮的照片,必須好好調整焦距、光圈,都設定好之後,拍出來的畫面才會漂亮,衛星拍照也是這樣,一定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正,畫面才會越來越清楚、完整。」

苗君易教授也表示,各國的衛星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形,但是可以靠著軟體來修正,或是調整好衛星的焦距,排除這些障礙。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