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翠 宋佾璋 報導 / 台北市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升溫,各國都積極找尋治療藥物,原本全世界最看好的藥物,美國的瑞德西韋,現在最新臨床研究發現,只有對半數的患者有效,而且會有噁心、嘔吐、直腸出血等副作用,目前看來,我們暫時只能將希望寄託在疫苗的研發上,各國研發疫苗的最新進度是如何?
電腦斷層下的肺部就像曬乾的菜瓜布,出現一絲一絲的纖維,這就是肺部纖維化,新冠病毒導致的重症患者,後遺症之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急性呼吸窘迫症,嚴重的肺炎,只要你渡過那個緊急期,大概在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就會開始產生肺部纖維化。」
肺纖維化,起因於自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病毒之後,造成的受傷結疤、組織壞死,年紀越大越不容易修復,然而,轉重症所留下的後遺症,不只限於肺部,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剛開始的時候是肺癌,可是到最後的話,到疾病比較嚴重的時候,有時候腎臟也受影響,肝臟、心臟,還有什麼眼睛系統都會受影響。」
攤開地圖,都是密密麻麻的紅點,全球疫情大爆發,世界七大洲都有病例,新冠病毒後遺症不容小覷,美國和伊朗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重要的線索。疫情重災區,義大利、伊朗、中國武漢、韓國、日本、美國東北部紐約等城市,都集中在北緯30度到50度之間,將這些地方連成一線,就可以形成一條病毒走廊。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博士彭思敏:「在這個緯度的範圍之內,然後在這個溼度的情況底下,病毒的確是比較是易於傳播的情況」,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指出,目前疫情爆發的地帶,平均溫度介於攝氏5度到11度之間,相對溼度在47%到79%,特別的是這一條病毒走廊,同時也是各大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博士彭思敏:「義大利、西班牙,甚至包含我們亞洲的韓國、日本,都會落在這個緯度線上,它們都是一些非常重要,跟交通大樞紐有關的城市,所以因為它們旅客來往密集,非常頻繁。」
邊境管制的重要,再度浮上檯面,各國紛紛宣布旅遊禁令,新冠病毒拉開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同時全球研究人員,往共同目標努力,與時間賽跑,研發疫苗,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全球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在美國西雅圖當地時間3月16日,展開首次的人體試驗。
美國新冠病毒疫苗受試者珍妮佛:「現在大家都覺得沒有希望,我很高興發現,我能夠幫上一點忙」,這款候選疫苗命名為MRNA-1273,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莫德納生技公司共同研發,在接下來2個月內,為45名18到55歲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接種疫苗,觀察疫苗是否安全有效,最快在12到18個月後就能夠上市。
不過,為了求快,疫苗的製造過程,會不會暗藏隱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大部份我們疫苗,大概上市要15到20年,但是現在這個研究就是想要趕快車,所以它做了一個,特別時期的特別做法,就是它直接跳過動物實驗,一般來說,我們動物實驗可以看它有沒有療效,也要看它有沒有副作用。」
不僅是美國,德國也最快4月底展開臨床試驗,而台灣國光生物科技,也已經與國衛院簽訂合作意向書,如果開發順利,4月到6月,就可以進入動物實驗階段‧,期望疫苗能順利上市,讓全球受創的疫情得到緩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