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棋 李詩健 報導 / 台北市
近期本土疫情爆發,已連續4天本土破百例確診,但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現在國內以正常生活為前提來防疫,被外界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正常生活』大家清楚不清楚,在這NPI(非藥物介入措施)的下面,就是現在的生活嘛,就不會有大家今天講的封城。」
昨(4)日指揮官陳時中再次強調,「新台灣模式」的防疫策略,回應地方政府,如果不清楚可以行文詢問,被外界解讀,這是不是代表台灣要走向與病毒共存,前疾管局長蘇益仁:「首先與病毒共存要有心理準備,就是說要達到全民自然感染率6成,才能真的與病毒共存。」
如果預計今年年底,定調與病毒共存加上邊境解封,未來8個月恐怕將有1300萬人確診,儘管只有半數染疫,平均每天也得面臨2至3萬人確診的風險,那就必須做到三大解方,才能開放共存,包括提高長者疫苗覆蓋率(長照9成以上),最備妥口服藥物,未來2、3個月進貨至少20萬人份,還有要落實輕重症感染者分艙分流。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比較年輕的(感染者)他都會輕症,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應該在家裡隔離或休息,那麼把醫療體系留給60歲以上的感染者,或是有高風險的族群。」
如此一來就算每天2、3萬人感染,只要中重症患者每天維持在30人以下,醫療體系應該足以應付,但有醫師可不是這麼想,北醫胸腔內科醫師周百謙說:「台灣一旦大規模的罹病,不管是幾萬人或者是每天幾千人,這時候都會造成不同區域的部分,在疫苗施蓋的範圍不足情況下,剛剛所提到過的,沒辦法辦法施打疫苗,或不願意施打的高風險族群,勢必會先後得病。」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案例本身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標準了,監測的數字告訴我們,到底現在的案例是嚴重還不嚴重。」要清零還是共存牽一髮動全身,無論如何還是得把疫苗打好打滿,做好個人防護才能有效防堵疫情。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