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重現老溪風華」 還河於民 打造親水城市!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每座偉大的城市,都有一條美麗的河!蜿蜒的河水、柔化了城市的剛硬線條,也展現不同的城市面貌。但當河川歷經污染、變臭變髒,又該如何翻身、重現風貌呢?桃園老街溪,全長36.7公里,過去數十年、它被附近民眾當成臭水溝,甚至深埋在地底下不見天日,直到2011年啟動了改造工程,才逐漸恢復昔日風華,河濱步道和沿岸公園,也成了市民休閒的熱門景點。而台中的柳川綠川,更是全台河川整治的典範,如何兼顧生態與發展,還給民眾一條乾淨的「母親河」,不同的城市經驗,一起去看看!

乾淨的溪岸綠草如茵,兩側步道上,漫步的人群熙來攘往。這裡是桃園老街溪的河濱步道,不只散步還有自行車道,讓民眾享受城市中的河畔風光。

過了翠堤橋,有一整片大草坪的新勢公園,更是在地民眾,運動休閒的熱門景點。老街溪經過整治和都市更新 ,活化再生了河川的自然生態美景,但這一條貫穿中壢市的城市河道,卻曾經被視為「毒瘤」。

老街溪全長36.7公里,流經桃園的龍潭、平鎮、中壢和大園四個地區,流域面積大約82平方公里。桃園人沿著岸邊而居,但隨著經濟轉型,卻也帶來污染,讓這條「母親河」的身影不再美麗。

1997年桃園縣府在中央西路、中山路及中正路上,加蓋了長725公尺,高5公尺的商場和停車場,下方的老街溪被完全覆蓋。原本期待著攤商的進駐,能夠帶動商區發展,最後卻因未依圖施工,無法取得證照,不只空間閒置,阻礙河岸都市發展,工業區排放廢水,更讓加蓋時期的老街溪,呈現中度到嚴重污染的程度,甚至河道淤積。

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台灣,強風大雨更讓老街溪潰堤成災,民宅地基被掏空倒塌在河床上。加蓋段也因為工程,使得河槽縮窄,無法容納原本設計的洪水量,每逢大雨必淹水。2011年,政府決定啟動老街溪掀蓋工程,動工拆除加蓋商場,讓深埋城市地底下,22年的老街溪重見天日,同時利用礫間淨化改善水質,營造親水環境。

登上一層樓高的步道,可以俯看壯闊河面,老街溪用另一種身影,呈現在世人面前!當年地下室的牆,成了唯一留下的歷史痕跡。拆蓋後的老街溪,拓寬河道強化護岸,另一頭規畫成河川教育中心,推廣環境教育,成為桃園新亮點。

溪石為主的砌石護岸,多孔隙特性提供了生物的棲息地!像是改造多年的老街溪中壢段,河岸恢復自然原貌, 加上水質淨化後,讓魚群再度洄游繁衍生息,不時還有白鷺絲和夜鷺點綴其間。都會型河川整治,不只防洪更要兼顧生態,否則扼殺了河川的生命力。

從高空俯瞰這一條河川,白天時綠意盎然乾淨明亮;夜幕低垂時,就像換上了霓虹彩衣炫目迷人。這裡是台中「柳川」,歷經2年的改造行動,2016年底改頭換面,擺脫從前又臭又髒的惡名。

小橋下潺潺流水,2018年,與柳川齊名的綠川水岸廊道,也接續完工,兩川親水人潮回流,變身台中市新興景點,更成為全台河川改造的典範,專家卻提出警訊,美麗的背後,隱藏生態危機,大量水泥化工程 ,讓生物難以存活。而為了美化,河岸兩旁放置的假裝飾品,也引發熱議。

政府推行前瞻計畫,其中「水環境建設」將投入280億元補助!台中柳川綠川的成功案例,引發各縣市模仿潮,預計2024年前,將創造88條亮點河川,和420公頃親水空間,但學者擔心一昧的「複製、貼上」,只會讓不同都市的河川,失去各自特色。

對抗骯髒、醜陋的都市河道,民眾渴望改變,但河川治理不能只靠工程!人們從「與水爭地」轉變為「還地於河」,最後「與水共存」,民眾的主動參與維護,水環境才能永續。

世界美麗的城市,幾乎都有一條孕育文化的母親河相伴,帶動沿岸繁華,但隨著經濟轉型,許多都會型河川,因為污染令人敬而遠之。近幾年各縣市政府積極整治,逐漸找回昔日風華。但每條河川都擁有不同的故事,只盼改造行動下,找出自己的歷史脈絡,構築出在地,獨一無二的老溪風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