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振 樸星宇 黃昭盛 報導 / 澎湖縣
說到澎湖,許多人都會聯想到石滬,這不單單只是個旅遊景點,還是捕魚的好地方,因為特殊的高低落差跟弧線,讓被海浪捲進去的魚出不來,所以這個地方也需要好好保存。當地有個年輕人叫楊馥慈,雖然還是大學生,卻對這項流傳以久的老手藝相當著迷,不僅請教老師傅怎麼蓋石滬,還成立工作室,帶大家一起保護石滬。
微微的勾,像一抹微笑,也彷彿是海洋女神不小心遺落在海裡的項鍊,但這其實是海洋民族的共同智慧石滬,靠著弧型線條讓魚兒進的去、出不來,但用這樣的工法捕魚實在太慢,也讓這項蓋石滬的手藝慢慢失傳。
澎湖在地長大的楊馥慈還是學生,年紀輕輕卻有個老靈魂,對她來說石滬不單單只是捕魚的工具,那象徵著人與海的關係以及共同記憶,石頭是死的石滬卻是活的,會因為大浪或颱風被改變形狀或甚至被摧毀。
澎科大觀光休閒系學生楊馥慈說,「第1年只有3個師傅願意理我們,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覺得會這項技術不是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甚至是覺得『怎麼會有年輕人那麼奇怪?』,跑來說要學。」,她一一說服老師傅,也帶著跟他一樣有興趣的年輕人一起動手,不但要出力也要動腦才能把石滬蓋好。
也遇過以為是沒有主人的石滬,但其實是老奶奶摔倒了所以半年都沒去海邊,等傷好再去看發現荒廢好久的石滬竟然被他們給修好了。澎科大觀光休閒系學生楊馥慈分享,「她已經93歲,她以為她看錯,她想說是不是走錯地方,她沒有想到就是她50年前那個畫面,能夠讓她這輩子能夠有機會可以看到。」
修復石滬也修補了記憶,讓人們和海洋的感情更紮實也更緊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