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貧--薪水階級的夢魘

曾萬 林勳裕 報導  / 台北市

  最近幾年,國人對社會貧富差距的逐漸擴大都十分關心,而根據一項還沒有正式公佈的國富調查顯示,如果把自有住宅土地的價值算進去的話,國內的貧富差距已經擴大為17.5倍了,這個數字比目前根據家庭所得,所推算出來的差距5.18倍,擴大了足足有三倍之多,換言之今天有相當比例的中間所得家庭,事實上只能擁有有限的財產,顯示國內的財富分配,存在著不小的隱憂,究竟這麼大的貧富差距是怎麼造成的呢?對我們的社會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在土地房屋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薪水階級會不會變成所謂的新貧階級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一項,尚未對外正式公布的國富調查結果顯示,民國七十七年底,台灣地區每戶家庭的財產,如果把自有住宅土地的價值算進去的話,最富有的五分之一家庭的財產,是最貧窮五分之一財產的17.5倍,其中台北市的貧富差距更高達32.8倍,不但如此,最富有的20%家庭持有的財富,佔全國家庭總資產的54%,也就是說,我們國家財富,特別是機械、廠房、土地和建築,有一半以上是掌握在這20%的有錢人手裡,這種現象,顯示出台灣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均富」成就,已經隨著經濟轉型而出現了變化,這種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可能從七十七年以後,逐漸地惡化,因為從民國七十八年開始,社會投機風氣瀰漫,金錢遊戲橫行,使得股票和房地產大幅飆漲,提供了社會聚歛財富的機會。

  一般薪水階級,隨著這一波貧富的消長,可能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儘管他們衣食無缺,但是「無恆產者無恆心」,沒有足以安身立命的家產,這一批富裕社會下的新的貧窮階級,對社會的安定可能是個隱憂。

  除了房屋土地這些資產分配不均之外,近年來國民所得的差距,也逐漸在擴大當中,台灣最有錢的20%家庭,和最沒錢的20%家庭所得差距,已經從六十九年的4.17倍,增加到現在的5.18倍,雖然這個數字,和世界各國的所得分配比較起來,我們的國民所得分配還算相當平均,但是,所得是自有財產創造的收入,比例相差不大,只是表示國民的收入差距並不懸殊,然而由於在房屋、土地這些財富的分配,相差高達17.5倍,因此,中產階級即使不會感受到貧富不均,也會對財富分配感覺到相當的不公平,而造成這種財富不均現象的元凶,就是土地的炒作。

  林全教授認為,政府必須擔負起所得分配平均化的責任,善盡財富分配裁判者的角色,不可以再像過去一樣,刻意保護某些產業,讓財團藉機累積大筆的財富。學者認為,貧富不均或許不會立即造成社會和諧的威脅,但是,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感覺,卻隨時可能造成階級意識和利益的對立,因此,目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政府拿出魄力,實施第二次土地改革,徹底消除土地所造成的不公平現象。

  朱雲鵬教授建議,為了防止土地變更用途造成暴利,都市計畫用地,應該先由政府徵收之後,再變更用途,而土地交易可以參考日本的作法,適度加以規範。此外,學者表示,採用合理的租稅政策和高等教育的推廣,建立一個公平的環境,才是徹底解決財富過度集中的有效方法。

  雖然今天台灣地區的貧富差距,還不至於立即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但是,土地所造成的財富兼併的不公平現象,的確不容忽視,因此,如何掌握土地交易價格,從實課稅並且防止土地的炒作,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才是未來防止社會產生新貧階級的關鍵。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