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下怎刺激經濟 企業擴大投資拉升GDP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議題是,全球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專家建議,政府應該鼓勵企業擴大資本支出,拉升GDP增長,或是適當地讓台幣升值,來緩解進口成本的壓力。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我今天要跟大家談的還是跟全世界越演越烈的通貨膨脹有關,因為通貨膨脹這個議題,除了加上經濟衰退的陰影,停滯性通貨膨脹,大家越喊越大聲之外,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其實非常地不利,6月10日我們看到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5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竟然又往上竄到了8.6%,這非常高,即使刪除掉能源跟食品之後的核心物價指數也有6%,這是非常高的。

事實上6月7日,我們才看到美國的財政部長葉倫在美國參議院的財政委員會被拷問,她公開承認,去年整個美國的財政部跟Fed對於通貨膨脹的評估過度小看,階段美國面臨的通貨膨脹確實非常地嚴重。她甚至在參議院的財政委員會上面疾呼,希望趕快有一些財政的手段來拯救整個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

事實上在這個同時間,我們也看到美國前財政部長Larry Summers,聯合了幾個經濟學家再一次提出了一個報告,他們發現,現在美國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可能發生的情況越來越趨近於1980年的Paul Volcker時代,因為事實上他們把一些支出尤其房地產納入之後,發現其實198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其實並不是表面看到的13.6%,事實上只有9.1%,這樣來說的話和5月份的8.6%就相差無幾。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家應該還記得1980年代的Paul Volcker當時一口氣調升了利息將近10%,達到了將近20%的利率之後,才把通貨膨脹整個壓下來,這樣一個經濟衰退的壓力,其實對一般人來說壓力真的非常大的。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歐洲,其實因為俄烏戰爭一直延宕不前,他遇到的壓力也很大,所以我們看到歐洲的ECB也公開宣稱從7月1日開始,他們要開始退出已經實行了7年的資產負債計畫,同時在7月份可能會升息1碼,當然呢其實通貨膨脹在歐洲當然是壓力越來越大,因為俄羅斯的戰爭,其實對歐盟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裡面包括荷蘭的央行的行長,Klaas Knot甚至公開宣稱,7月份不應該只升息1碼,應該升息2碼以上。

事實上全世界的情況,驚弓之鳥越來越多,我們其實在6月9日也看到世界銀行和OECD出來講話了,世界銀行的總裁David Malpass,公開將全球的經濟增長率從原來的5.7%降到了2.8%,甚至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他預測從5.1%也降到了2.5%,而新興市場他提出的警告更大,有可能從原來的6.6%降到3.4%左右幾乎腰斬,然後呢中國甚至從去年的8.1%調低到今年的4.3%左右。

另外OECD也在第2天,6月8日也公開宣稱,全世界的經濟增長率他們要再一次調降,不過OECD跟世界銀行,唯一看法不一樣在於OECD認為1980年的Paul Volcker時代的通貨膨脹應該不會來臨,不過世界銀行認為不見得,因為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封城看起來沒有減緩的情況,俄烏戰爭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所以OECD跟世界銀行的看法在這一點有不一樣,不過共同點都是認為全世界的經濟衰退,看起來已經欲罷不能。

那拉回台灣,我們看到其實5月份的,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有3.39%,已經連續3個月超過3%,平均其實也有3%以上,那代表說其實整個台灣也有通貨膨脹的問題,當然現階段,很多人可能還不是太有感覺,不過大家要知道,台灣不管在糧食跟能源上面都是靠進口的,所以如果你把輸入型通貨膨脹或者是進口成本納進去,所謂的躉售物價指數,其實從去年4月以來已經超過20%,所以台灣其實隱隱約約,也會有一些壓力慢慢出現,所以我覺得台灣在面臨通貨膨脹。

我們當然不應該隨之起舞,跟著美國或者歐盟也拚命地升息,因為台灣的情況還是有一些跟歐美不一樣,首先我們看到,台灣的貨幣供給量M1B,其實相對來說不像歐美撒錢撒得這麼嚴重,所以我們基本上並不是因為錢撒太多造成通貨膨脹,最主要還是來自於輸入型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剛才提到,其實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進口的成本怎麼去紓解。

所以除了升息之外,我覺得現階段不管是台灣的財經部會或央行,可能在整個政策的擬定上面確實要定下心來,我覺得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怎麼去鼓勵企業擴大資本支出,透過政府比較明確,在未來幾年,不管是科技或是一般產業,怎麼樣去增加它的資本支出,讓台灣能夠通過投資拉升整個GDP的增長,第二個與其升息不如去考慮到底台幣貶值是不是對的,因為適當地讓台幣升值,或許可以稍微緩解進口成本的壓力。

總而言之2022年,看起來上半年又過去了,雖然迎來了下半年,可是看起來情況並沒有紓解,不確定因素還是越來越多,而歐美的惡性通貨膨脹會不會越演越烈,最後影響到台灣,我想還是下階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個重要議題。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全球通貨膨脹的最新變化,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