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團結迎接十四全(二)

陳惠敏 羅益民 報導  / 台北市

  明年是中國國民黨建黨的一百週年,一百年來,從中華民國的建立到北伐、剿匪、抗戰、戡亂,中國的百年現代史,無疑就是中國國民黨追求現代化中國的革命建國史,在我們期待十四全會召開的同時,讓我們也藉著歷史的回顧,撫今追昔、策勵將來。

  平地一聲雷,西元一九一一年,中國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驚醒了四萬萬中國人,也震動了當時正在侵略中國的西方列強,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黨興中會和同盟會,結合海內外知識青年和新軍,在十七年裡,前仆後繼經過十次革命,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從武昌起義到清廷遜位,在短短四個月內,三千年的中國君主政體一變而為民主體制,舉國上下對於這種前所未見的新情勢,大都以為不過是由滿清皇帝換成漢人總統,對於國務院、參議院,或者民主共和還是相當陌生,所以雖然革命成功推翻滿清,但是繼之而起的卻是滿清的舊官僚袁世凱,袁世凱昧於民主情勢,擴張權力,圖謀稱帝,於是孫中山先生和革命黨人再起革命。

  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失敗身亡,中國卻陷入軍閥割據列強環伺的境遇中,孫中山先生眼見和平建國已經不可能,不得不重新武裝,改組國民黨希望打倒軍閥,抵抗帝國主義,使中國脫離次殖民地的地位,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但是在民國十四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此後直系、奉系,皖系各路軍閥互相爭戰,中國依然是一片紊亂。民國十七年先總統蔣公所領導的黃埔革命軍,克服共產黨和帝國主義的阻撓,完成北伐統一全國,定都南京後的國民黨政府開始著手建國工程,實行五權制度,推動地方自治,整軍經武,廢除不平等條約,創造了中國現代史上的黃金十年。

  就在國民政府,結合全國力量從事建設的時候,共產黨在國內發動武裝叛亂,日本軍閥也開始侵略中國,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藉口士兵失蹤發動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蔣委員長再度統帥全國軍民對日抗戰,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國民黨在武漢舉行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建國綱領,號召全國國民與國民黨員,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根據三民主義,一面抗戰、一面建國,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曾經說到,「倘能一其心志,則抗戰必勝、建國必成,非團結無以得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把握,非共同努力於三民主義之實現,無以得真正之團結」,八年抗戰期間,「各地將士聞義赴難,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如金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不只是軍隊視死如歸、勇於犧牲,就連一般老幼男女百姓,都爭相投入抗戰抵禦侵略。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戰敗投降,八年抗戰中國終於獲得勝利,但是卻也付出慘痛的代價,軍民傷亡兩千萬人,一億人口流離失所,直接的財產損失四千八百八十億美元,抗戰勝利後,中國全面廢除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躋身世界五大強國,但是利用抗戰期間擴張勢力的共產黨,卻伺機作亂,於是風雲再起,大陸淪陷。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剿共失敗播遷來台,歷經大陳、海南島的轉進,八二三砲戰和台海戰役,確保台、澎、金、馬成為復興基地,開啟自由中國革命建國的歷史新頁。

  政府播遷來台初期,台灣是岌岌可危,一方面要面對海峽對岸中共的武力威脅,一方面要建設光復後亟待重建的復興基地台灣,面對內憂外患,中華民國並沒有因此而沒落,反而在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主導之下,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進行土地改革,有償徵收地主的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促使農業資金轉投資工商業,保障私有財產,激發人民創造財富的意願和潛力,提昇教育水準,增加就學機會,促進平和開放的多元化社會,推動地方自治,擴大政治參與,建立民主憲政,中華民國從過去的危難中走出一條坦途,逐漸由危到安,由貧到富,由外援到援外,由自卑到自尊,生活在台灣的兩千萬人,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