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
施明德所發起的反貪腐活動能不能成功,全世界都在觀察。對群眾運動相當了解的學者和社運人士認為,這兩天群眾的確已經展現出強大力量,不過,接下來施明德能不能感動更多人民,甚至是讓泛綠的力量直接加入倒扁行列,是成敗的關鍵。
下雨是群眾運動的最大考驗,雨下的越大,就越容易檢驗出群眾的意志與決心,不過這兩天的連續大雨,不但沒有澆熄現場的熱情與憤怒,反而是讓民眾倒扁的意志更清楚地展現,儘管這兩天人數明顯變少,所謂納斯卡線也臨時取消,預約靜坐制度無法進行,而靜默力量也無法真正成形,甚至還出現像是觀光夜市的臨時攤販,不過這些問題都無關運動的本質,因為當施明德坐下去的那一刻,真正的決戰才真正開始。
經常帶領群眾抗爭的張緒中說,這次運動要成功有兩個關鍵,一是施明德是不是能真正展現出放空一切的決心,另外就是能不能成功超越省籍跟統獨的對立,如果施明德接下來可以用行動感動更多的人,那麼或許再過一個禮拜,就會有像是工會、教育界、社運界等更強大的力量加入,到時候整個台灣社會才會產生連鎖效應,而陳總統也才會感受到真正壓力。不過因為這兩天廣場上並沒有明顯出現泛綠的支持群眾,因此施明德如果要成功的啟動所謂的蝴蝶效應,最大挑戰還是在於他不能被貼上藍綠鬥爭的標籤。
長期觀察群眾運動,並實際參與野百合學運跟獨台會案的瞿海源說,群眾運動不是看短時間的成敗,就像三年前香港五萬人上街頭,在一天遊行後,民眾也就立即散去,雖然董建華沒有馬上下台,但那次遊行卻成了壓垮董建華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接下來司法真的判陳總統有罪,那麼這次運動也是促使總統下台的關鍵能量,只不過當施明德再面對這群滿腔熱血卻毫無組織的群眾時,只要方向稍有偏差,群眾就很容易潰散甚至是決裂。
瞿海源說,群眾運動要成功,取決於三個要素,一是領導人的光環,第二是絕對正當的訴求,第三個是能夠有效運作的組織,因此接下來施明德必須百分之百掌控後續發展,不能讓群眾或是他的決策小組有任何擦槍走火的脫序行為,否則這兩天所累積出來的能量,將會功虧一。(記者陳信聰、沈志明報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