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葉耀天 報導 / 台北市
新聞雜誌曾經報導過,華航737客機,在花蓮失事撞毀的搶救過程,這一件空難事件,大家記憶猶新,想不到事隔兩年,華航又再度發生了空難的事件,雖然這次發生失事是貨機,但還是深深的引發了我們對空難的悶疑,根據航空界一般的說法,波音飛機的性能,算是比較可靠的,但華航這幾次失事的都是波音的飛機,其實飛機在設計和製造時不斷突破,有人說機械故障的機率已經相當低了,一般的問題還是出在使用與維修上,的確,雖然目前失事的真正原因還不明瞭,但是五年之內失事三次,華航本身的管理制度,確實是值得深入檢討的。
又發生空難了,這是華航近五年來的第三次,這麼高的失事比率,難怪交通部門首長會發生這麼嚴厲的指責,華航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在黑盒子還沒有完全解讀出來以前,技術方面的問題很難遽下定論,但是只要不是來自外力不可抗拒的因素,不管是人為因素也好,技術問題也好,都可以歸咎到制度和管理上面,尤其是機械的維修人員的訓練和士氣,今天我們就來檢視,這個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經營的「黑盒子」。
這是位於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華航飛機維修廠,是國內最大的飛機維修棚廠,所有在台灣落地的各國航空班機,除了國泰、西北、長榮等少數幾家以外,有十幾家國內外的班機都在這裡進行維修保養。
華航維修部分人員多達一千多人,而公司全部只有二十六架飛機,以這個數字來計算,每一架飛機平均都有四、五十人在維修,人力規模並不小,尤其包括一些飛行安全紀錄相當完美的航空公司,也都在華航維修廠進行落地保養,更可以證明華航的維修技術和規模,都達到一定的標準。
根據民航界的統計,民航機空難事件的肇因,人為因素一直超過50%,隨著科技的進步,機械設計日益完美,人為的肇事比率到了最近,已經遠遠超過機械故障的因素,而高達72%,這個數字代表人員的訓練,尤其是飛行員的訓練,是攸關飛行安全的最重要關鍵。
元月六日這一天,正好有一批剛從民間招考來的飛行和地勤學員,第一次開課,按照華航的培訓計劃,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飛行學員,還要經過三、四年國內外各種不同課程的訓練,才能正式飛行。
根據民航局最新的航管資料,最近幾年來,華航的營運狀況明顯好轉,一向被國人所詬病的服務態度也有了改善,從這些方面來看,華航的確在進步,但是從民國七十五年開始,短短五年之內又發生三次重大空難事件,這不禁使人對華航的管理制度產生疑慮,也從而可以看出一個企業轉型的艱困。
進入華航十七年,從基層員工做起,一路晉升到總經理職位的卞奭年,最清楚華航試圖脫胎換骨,改變體質的艱難歷程,而華航到底應該怎麼去改變呢?
國營色彩的濃厚最大的問題,是導至人事上的滯礙老化,而對一個高科技的服務業而言,這無疑是最大的傷害,航空器的日新月異,不斷地對航空公司造成衝擊,從波音民航客機的發展來說,由707,727,737,747一直到,767,757每一個新型的客機,都有相當大的變更和突破,對航空公司在使用、維修和管理上都是很大的挑戰,所以航空公司必須保持鮮活的企業活力去經營,因此華航想要改變體質,就必須更進一步地民營化、制度化。
不管是民營航空也好,國營航空也好,應該都列入民航局的督導管理之中,所謂三不管的憂慮又從何而來呢?
華航一直是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尤其近年來積極開拓國際航線,而在維護保養、人才培訓和組織管理中,不斷擴充規模、調整體制,努力向世界水準看齊,但是設備、制度和人力資源必須以企業精神來做聚合,而航空安全是必須凝聚所有的力量才能達成的。
誠如航太科學出身的交通部長簡又新所說的,飛航安全應該超越技術的層次,而成為一種觀念,飛的更好、更穩、更安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